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29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音乐素质,在这种前提下,他的心理品质不仅决定了本身审美意识的层次,而且还支持着参与教学活动的各方面心理活动机能,直接影响着审美教育质量。因此,音乐教师的心理品质是决定审美教育心理结构的十分重要的基因之一。音乐教师作为本专业教学先导主体,必须具备以下心理品质:一、超前性音乐审美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同时进入音乐审美活动的。但是,作为先导主体,教师必须在此之前景要对音乐(具体理论或作品)进行超前接触,通过先期与教材单向心理活动,达到对音乐美感的先知先觉。这种超前…  相似文献   
2.
王兴盛 《党政论坛》2010,(13):49-5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多元化思想观念的交互影响,繁重的工作压力、沉重的角色负担、扑朔迷离的客观环境使领导干部在审美过程中时常出现无视美、歪曲美,或是不分美丑、盲目认同、随波逐流的不良现象,这些都强烈地折射出领导干部审美趋向的迷茫和审美意识的严重缺失。目前,部分领导干部在审美方面存在的诸如价值观念扭曲、人格偏移、意志脆弱、心理倦怠、取向失衡等问题,无不与审美意识的缺失有着密切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3.
王柯 《学习月刊》2016,(4):57-59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居住条件的改善与审美意识不断提高,这为室内装饰设计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如何适应现代市场需求,遵循与合理利用人才培养规律,为社会输送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优秀技能性人才具有现实意义。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相对独立,而学徒制有助于在室内装饰设计中把两种制度有机结合起来,以提升室内装饰设计教育人  相似文献   
4.
黄娟 《学习月刊》2014,(20):114-115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凝聚着各民族、各地区的历史记忆和深层的文化基因,沾染着独特的地域气息。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中结出的最亮丽、最生动的果实,是文化软实力的一种重要资源。河北省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大省,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相似文献   
5.
《徒然草》是日本古代最具代表性的随笔之一,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品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佛、神、儒以及道家思想,尤其是佛教的无常观;其中蕴涵的深刻哲理、人生智慧以及对王朝文化、贵族情趣、自然风物的描写,表现出作者浓厚的崇古尚雅,钟情于自然以及崇尚“处静守拙”,欣赏“不完整美”、“残缺美”等美学意识,这些都为《徒然草》赋予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作为新闻工作者,完美的职业生涯在于具备完美的职业底蕴,完美的职业底蕴依赖于良好的专业素养、审美素养和创新精神。新闻工作是一份创造性的工作,新闻工作者既是审美主体也是创造主体,本身具有职业美感;但随着新闻工作者压力的增大,流动的频繁,加上不分昼夜、不舍假日地"抢"新闻,很多人的激情被每天海量的正面和负面信息所消磨,职业美感大打折扣甚至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艺术史上,中国画受到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在作品的独特性方面、绘画的美学价值方面,或是画家的数量及特性方面都是可圈可点,价值无限的,但是,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在看到中国画作品时,常常认为它们“千篇一律”,很难发现其艺术价值。更有人认为欣赏中国画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欣赏技巧。这令初入此道或对此有一般兴趣的人们望而却步。事实上,有一个最为简便易行的方法,即以中国画自身的丰富内容作为切入点来学习欣赏中国画。这个栏目试图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画作入手,为有兴趣的读者指引中国画的欣赏路径。当走近这些具体的画作和画者时,不仅懂得了如何欣赏它的价值,而且因为接触这些体现了古老中国生存哲学的人与画,也许将改变我们的生活观念甚至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9.
"狂欢"与"孤独"——网络文际交流悖论的审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卓斐 《理论学刊》2006,2(7):119-121
网络文际交流生成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大型对话”场景,从而赋予参与者以“狂欢式”的审美体验。但与此同时,多极式交流格局对意义多元化的过度张扬又造成了普遍价值规范的缺席,导致网络空间面临着成为“孤独的陌生人”栖居地带的危机。网络文际交流中“狂欢”与“孤独”并存的悖论表明,由网络超文本的平面化特征所引发的泛审美意识正酝酿着将交流活动转化为纯粹形式游戏的非理性冲动,由此进一步揭示出在网络时代的技术进步与人类审美化交流关系的失衡问题。对此,只有从现代人文立场出发,在科技创新的旋律中渗入原点性的人文情怀,方可尽量遏制网络技术中的非人性因素,实现与审美化交流境界的紧密连结。  相似文献   
10.
公安院校学员的书法课内容仅仅是写字,缺乏书法审美意识,为提高学员学习书法的积极性,应当对学员加强书法审美意识教育,深刻理解书法艺术的姿态美、表情美、意境美,理解书法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