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中国共产党   71篇
中国政治   17篇
政治理论   12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我的母亲林一,1917年8月12日在东北出生,原名刘书兰,曾用名王晶殊(在东北参加抗日活动时)、李黎光(在苏联学习时),回到延安后改名林一。据她说改此名的寓意是:树林中一棵与众不同的大树。她的父亲名叫刘润田,母亲刘氏,大妹刘书梅、二妹刘书平、三妹刘书芳、弟弟刘钟文。她和二妹、三妹、弟弟都是共产党员。她父亲原是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赵桥镇刘辛庄人,因家乡经常闹灾荒,便独自闯关东谋生。  相似文献   
2.
革命前辈“诗教”趣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红 《党史纵览》2006,(6):22-26
革命前辈在严于律己、注重身教的同时,会不失时机地施以温和如春风、清醇似甘泉般的"诗教".这种教育方式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育效果远比那种声色俱厉的方式好,以下是三位老前辈徐特立、谢觉哉、陈毅的"诗教"故事,发人深省,值得品味.  相似文献   
3.
徐特立、谢觉哉和董必武,是中央革命根据地三位著名的革命长者.中央红军长征时,他们被编在红军干部休养连,常在一起行军,一起休息,互相关心,互相照顾.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培养什么样、怎样培养青年人才这一时代课题,徐特立致力于青年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其观点主要有:通过学校教育,培养青年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通过自学成才,提升青年人才自立自强的高贵品质;通过智力开发,深入挖掘青年人才的智慧资源;通过实践锻铸,锤炼青年的意志力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休养所旧址位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城东门街东后巷58号汀州福音医院后面老古井旁。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贺子珍、徐特立、周以栗、陈正人、伍修权、罗明等许多领导人曾在这里疗养。  相似文献   
6.
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名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奉,都说明了对"师"的尊重和崇敬程度。一代伟人毛泽东,虽身居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职位仍不忘师恩,他尊师敬师的故事更是传为佳话,为世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相似文献   
7.
王倩 《党史博览》2020,(4):56-58
徐特立在谈及学习问题时,曾讲过这样五句话:"学,不断学习;问,不懂就问;思,凡事要经自己的头脑思考;辨,辨别是非;行,身体力行。"这既是他对自身学习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我国传统学习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意志坚定,潜心苦学徐特立生于农家,家境清贫,父亲在他9岁时变卖了家中物件勉强地凑了一些钱送其上了村里的蒙馆。15岁时,他因伯祖母去世,经济压力骤增,只能辍学。  相似文献   
8.
徐特立是毛泽东最尊敬的老师、著名的“延安五老”之一。60岁大寿时,毛泽东满怀深情地给他写信,称赞他“懂得很多而时刻以为不足”“虚心学习新的东西”的学习精神:70岁大寿时,中共中央又发表贺信,高度赞扬他“你对自己是学而不厌,你对别人是诲而不倦,这个品质使你成为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他“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迄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相似文献   
9.
《新湘评论》2013,(4):17-17
萃英吾媳:我快离湖南,你的问题望你最后决定,决定后我好准备怎样帮助你。 目前你总是动摇不定,这很危险。你应该下一个最后的决心,或者结婚,或者不再结婚,及找什么对象结婚,需要一刀两断。你的年龄还轻结婚是应该的,但是不过五六年转眼三十岁了,因此不能不决定。  相似文献   
10.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大大推动了国共两党的重新合作,为全国团结抗日奠定了基础.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1937年8月22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力红军即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亦称第十八集团军),长江南北的红军则改编为新四军.为适应抗战需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同意八路军、新四军在西安、武汉、重庆、长沙、桂林、兰州等地设立办事处或通讯联络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