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2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14篇
中国共产党   16篇
中国政治   32篇
政治理论   13篇
综合类   1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理论》2015,(26)
儒家的心性论要旨在于天人合一,而禅宗慧能的心性论则在于顿悟成佛,儒家和禅宗既有不同的特点,又有其相通之处。二者都是指向对生命的关怀,对生命本体的追求,也同样都是通过对心性论的探讨和体系的建立作为实现其要旨的途径,但禅宗和儒家之间的区别则在于儒家自始至终不忘记对整个人文社会的关怀,也正是基于这一点王阳明在鉴于禅宗心性论来重建儒家心性论的同时仍然坚守作为一个儒者的立场。  相似文献   
2.
礼乐教化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汉代礼乐教化观的复兴以陆贾、贾谊为代表,在礼乐教化的目的上,继承了孔孟的"仁义"思想;在具体的教化措施上吸收了荀子"化性起伪"的思想。董仲舒通过阴阳五行化的自然天道观论证礼乐教化的合理性,实现了礼乐教化观从"人性论"向"天道观"的转型,最终由《白虎通义》进行总结,实现了礼乐教化的法典化。其结果有助于国家"大一统"政治秩序的实施,却在一定意义上压制了人性的自由发展,改变了先秦儒家礼乐教化观自然发展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3.
文章借《道路与真理——解读〈约翰福音〉的思想史密码》一文的生存分析思路,尝试梳理中西方思想史中真理认识的发展线索。通过对其中存在的道路与真理的关系分析,呈现出思想史发展中出现的几种生存模式。在这种比对下,带出中国人对自身生存境域的真理意识与反思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马林刚 《求索》2014,(2):119-124
徐复观心性美学思想扎根于传统儒家思想和人文精神,得益于他对庄子哲学的承继和超越。所谓承继主要表现在他发现了庄子的“心”,创造了有虚静而沉潜的“游心物外”的心性美学追求;所谓超越主要体现在徐复观通过对庄子精神的把握,找到中国艺术精神的本质和内涵,并通过“心”的体验,借助心斋、坐忘、虚静达到主观心性和客观世界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不断传达出道德和艺术的审美契合,从而实现自己关于“心性美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庄子作为“最高地艺术精神”的代表, 最本质地体现, 就是在《庄子》中, 他将人生艺术 化了。而所谓将人生艺术化, 即表现为以“忘” , 尤其是“坐忘”等一系列范畴进行心性的锤炼, 从而 达到由凡俗向至高的精神境界皈依, 由此境到彼境, 由具体的有限之境到无限丰盈的境界升华。在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及文学创作实践中, 也表现出庄子心性锤炼的内涵及效果, 如陆机、刘勰等对艺 术创作心理过程的阐述;陶渊明、苏轼诗词作品中展现的从现实到艺术的超脱心境的转换;贺铸、晏 几道词作的荡开一笔, 求得更为开阔意境的创作方法等, 他们都与庄子的心性锤炼殊途同归, 是对 庄子代表的艺术精神的验证, 在艺术实践中, 形成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巨大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6.
在天人之辨这一主题中,局限于对庄子哲学作"客观自然义"理解,遮蔽了其心性理论及其道德哲学主旨,即如何合乎人性化生存这一存在论与价值论问题。理解庄子的心性秩序建构需要把握其双重规定性,即"德-道"理型与"自然-自由",前者构成心性秩序的本体性规定,后者则是庄子建构心性秩序的实践理性原则。在这样的理解中,自然与道德、个体性与普遍性、生命个体与伦理实体的关系及其内在张力获得伦理道德精神与心性秩序的精神还原。基于本体与现象的区分对自然与自由关系的探讨,庄子不仅深刻反思了人的道德存在本质从而呈现其存在论价值视阈,而且由对自然心性与现实人伦的深刻审察进一步敞开社会伦理向度这一重要的实践领域,探讨自然秩序与道德价值、自然心性与历史道义之间的关系,由此获得审视现代理性道德价值这一深刻的现代性论域。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天论具有决定力量下的人格意味与道德意味。前者落实在人身上,是对于人的气命的限定,后者落实在人身上,是对人的性理的贞定。心灵本身是自由的,既可以达到自由状态呈现性理而生成道德意识,又可以被气命限定牵绊而日益昏沉。孔子之心灵,具有智仁勇的特征。仁是不断超越突破气命的限定而生成道德意识,智是对仁的追求,勇是对仁的实践。三者的结合,最终完成了殷周以来天命内化的历史进程,真正凸显了人的生命价值与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8.
儒家和谐治道观是从维护现有秩序的角度出发,以人作为社会的主体,以个体的心性和谐为基点,以家庭和谐为治理的载体,通过家庭内部伦理秩序的调整,延伸出人与人相处的法则,建立人际信任的环境,致力于形成各安其位,各尽其能,各负其责的社会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9.
<正>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1]。绝经前的妇女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低于男性,而卵巢切除或绝经的妇女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明显升高,与同龄男性相近或相同。在法医学中,猝死,尤其是青壮年猝死综合征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显  相似文献   
10.
尽管“民主”是一个外来词汇,就像引进的马铃薯和番茄一样,但我从来不认为它是一个属于政治理论范畴的概念,而是把它当作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心灵品质。当下,我常常感觉到在社会中只要人们一说起“民主”,总爱把它当作“上层建筑”来议论,好像离自己很远,其实,“民主”不远人,就如同道不远人,它是个人的一种心性或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