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17篇
中国政治   17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2年1月17日,龙年春节前夕,人们都沉浸在红红火火的团圆年味中。然而,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却正在黯然地面对一份判决书苦笑——这个从事新闻工作几十年的老报人,因为帮助当事人在网络上实名举报伊利高管及其家属,  相似文献   
2.
报人品格     
游宇明 《奋斗》2007,(3):54-55
一直喜欢看《中国青年报》,尽管43岁的我已经很不年轻了。《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青年话题”常常能言人之所未言、人之不敢言,觉得特别入心。而《中国青年报》办得这样好,原因就在于它拥有一批充满血性的报人。  相似文献   
3.
灾情吹响“集结号”。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当天下午,德阳日报社迅即成立了抗震救灾领导小组,新闻报道、报纸发行、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各负其责分工到位。办公楼成了危房不能办公,他们将采编中心搬到车库里继续工作,车库成了新闻报道的神经中枢。临时编辑部24小时连轴转,没有截稿时间,不管分内分外。  相似文献   
4.
华尔佳 《民主》2009,(11):36-37
今年国庆期间.我有幸收到了一本图文并茂、墨香馨馥的书——《见证·老报人镜头下的中国进步史》。作者是年逾八旬的资深报人贺家宝先生。贺老先生1925年出生于山东德州,1943年在济南上中学时秘密参加共产党,参加抗日斗争。1946年在北京大学法律系学习期间,半工半读,兼任北平《新民报》记者,深入社会,曾报道抗议美军强奸北平女大学生沈崇的暴行、  相似文献   
5.
越来越多的西方报人预测并认同:未来报纸的模样势必走向小报型,而这也是未来报纸发展重要趋势;其实不用等到未来,在今天,我们已看到,这场报型变革正在席卷西方报业市场——上个世纪末期,英国和澳大利亚开始将区域性的大报版面变小,拉开了严肃大报瘦身的序幕。自2000年开始,欧洲法语国家的报纸开始响应报型变小的趋势。特别不寻常的是英国著名的全国性日报《独立报》,于2003年9月在发行大报的同时开始向市场投放小报型的《独立报》。到次年5月,读者就只能阅读到小报型的《独立报》。2003年11月,有着218年历史、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大报《泰晤…  相似文献   
6.
程丽红  叶彤 《东北亚论坛》2011,20(4):123-129
近代日本来华民间报人是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群体。与近代西方来华报人出于宗教或者商业的目的截然有异,日本报人大都秉持着"报纸报国"理念,虽以民间立场相标榜,却有着深厚的官方背景,对政治的介入较比西方报人更深。与近代早期来华那些充当了文化侵略"不自觉的工具"的欧美传教士不同,他们有着清醒的殖民文化意识,主动配合政府的扩张策略和军方的军事行动。作为《盛京时报》的著名主笔和总编,菊池贞二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自身独特的出身、学习经历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造就了菊池贞二式的文化殖民者;浓厚的侵华意识、武力崇拜及孤傲的文人立场,构成了菊池贞二式的文化取向和思想个性,亦成为整个日本侵华报人群体的精神缩影。  相似文献   
7.
应镇国是近年来笔者结识并敬佩的台湾新闻界前辈,趁赴台交流参访的机会,笔者对他的报人生涯及心路历程有了直观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早年加盟章士钊主笔的<国民日日报>,抨击封建统治.后来他回家乡自办<安徽俗话报>,宣传科学与民主,受到通缉,逃亡上海转至日本东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杂志>.办报生涯影响了他的一生,使他结交了不少朋友,并使其思想趋向成熟.  相似文献   
9.
林小波 《前线》2010,(5):69-71
<正>作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工作者,邓拓同志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对如何做好编辑工作留下了大量丰富的论述,尽管邓拓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尽管邓拓的报刊  相似文献   
10.
梅宁华 《前线》2009,(2):58-58
北京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社委会主任委员梅宁华新著《中国式思考——我看中国社会的发展实践》,近期由同心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世纪之谜”观察思考已久,该书记录的正是作者称之为“真实而自信”的那些思考。现将作者为该书所写的自序刊载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