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于艺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四者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杨伯峻《论语译注》将此解释为:“目标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而游息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将艺归结于礼、乐、射、御、书、数等技艺,这也是儒家一贯的观点,朱熹就将艺解释为“礼乐之父,射、御、书、数之法”。如果深究“艺”的含义,它在英语里的意思是指耕种出来的东西或人造自然物,引申为心灵耕种的产品。中国古代的“艺”也是此意,所谓“艺,种也,种之然后得麻”。(《毛传》)它是人的文艺创造能力,这种创造  相似文献   
2.
刘勰的"文道自然"首倡"自然"论文学观;钟嵘的"自然英旨"确立了诗歌理论上的审美标准,进一步促进了"自然"论文学观的确立。他们完成了自然观从哲学到诗学的转变,对中国诗学自然观的确立具有肇始之功。"自然"与文采的关系是六朝"自然"论文学观的最基本的命题,在这种时风的濡染下,在"自然而不废文采"的理论视野中,评价以自然、平淡著称的大诗人陶渊明,《文心雕龙》只字未提,《诗品》仅列为中品,见出《文心雕龙》、《诗品》理论的尴尬之处和刘勰、钟嵘自然观的局限性。从匪夷所思的评陶现象、后人对自然观的理解以及自然观的哲学之源头文学之流变都可看出,这种局限既是时代的局限,也是自身的局限。  相似文献   
3.
4.
悠然乐闲     
牛年重阳,野莽回家。邀朋结友,往乐闲堂,观石看木,叙怀饮茶。闲室怡心,乃一见入神;闲境宜人,若一箭穿心!见少闻君作乐闲堂赋列其间,君曰:得此一闲,有此一堂,复言何求?读郧生兄乐闲堂小记于报端,文道:"乐"怡心境,"闲"悟人生,"堂"纳山川。共性情使然,皆英雄所见。虎年岁末,身心得闲。再往乐闲堂,如故交重逢,添砖加瓦拓宽,素面大气新颜。统观一堂趣味,多在石木之间。门内置木,自成一闲。敦石厚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日籍中共党员中西功曾冒着极大的风险搜集了大量日军情报,大多通过一位叫郑文道的广东人传送出去。郑文道暴露后,毅然选择了牺牲自己来保护党的情报组织。潜入日军情报机关1914年,郑文道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1937年抗战爆发,刚从同济大学毕业的郑文道毅然放弃了学校介绍的工作,加入了由中共青岛秘密组织的抗日游击队。他曾奉命趁日军尚未控制青岛  相似文献   
6.
"文章之士"、"传统儒学之士"、"道学之士"是两宋士人探讨文道关系的主要群体。"文章之士"探讨文道关系之中心与重心,主要集中于"文"之独立性、主体性和功用性等。"传统儒学之士"主要集中于文道关系、文与道如何发生关系这两个层面上,尤其注重从体用、本末等方面进行研究。"道学之士"探讨文道关系则具有泛化倾向,其文道关系或被替换为文化载体与文化精神之关系,或其"文"之内涵被缩小,等同于现代意义上"文学"的某些内容及形式等。"文"之独立性、"文"与"道"应居平等地位等逻辑客观性品格,亦为"道学之士"所忽视甚至抹杀。比较来看,"道学之士"之文道观念显然受到了其他两类士人群体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巍 《党政论坛》2013,(6):10-10
文道,中国知名文艺评论家。荧屏上,梁文道温和深刻、坐而论道;生活中,梁文道人缘极广、“赤忱”交际:对人赤忱相见、心平气和、真心诚意。  相似文献   
8.
短信     
郝国平 《工友》2011,(3):63-63
  相似文献   
9.
于靖园 《小康》2010,(7):74-75
“以往我们觉得婚姻必然是爱情的结果,婚姻的前提是要有爱,隋做它的必要条件跟充分条件。这个时代已经结束了。”  相似文献   
10.
张映武 《党课》2014,(2):96-97
抗战时期,日籍中共党员中西功曾冒着极大的风险搜集了大量日军情报,大多通过一位叫郑文道的广东人传送出去。郑交道暴露后:毅然选择了牺牲自己来保护党的情报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