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法律   15篇
中国共产党   18篇
中国政治   9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党报研究》2007,(4):41-41
第十八届中国地方报纸时事报道奖评选会议暨会长工作会议,于8月5日至7日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本次会议由新华社和中国时事报道研究会主办,无锡日报社承办。中共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会见了与会的新华社有关领导和专家。中共无锡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立人出席开幕式并介绍了无锡市改革开放新进展及治理太湖污染情况。  相似文献   
2.
这次通讯员培训班,兵团工会孙涛副主席要求我们抓住机遇、扑下身子、放下架子、安心学习。并希望我们关注时事新闻胸怀大局才能更好地从事好本职工作。谭主编重点讲解了今年《兵团工运》的宣传重点,要求我们准确把握今年的宣传主线,抓好今年的宣传工作。资深摄影师李扬老师告诉我们,不管是单幅图还是专题图片,要坚持做到视觉优先,图片要素要全,信息量要大,  相似文献   
3.
罗翀 《法人》2014,(10):72-73
正新闻视频作品与一般视频作品在侵权认定上本来就存有不同,网络环境进一步增加了新闻视频侵权认定的复杂性许多互联网网站,如凤凰、搜狐、腾讯等,频频涉及互联网新闻视频的侵权问题。近几年来此类案件层出不穷,侵权的方式也是花样百出,有文字配视频的、有单独使用视频的、有使用专题页的,也有集中使用视频的情况,还有一些网站采用遮盖台标、嵌套播放器等方式来使用视频。  相似文献   
4.
一堂精彩的课犹如一首美妙的乐曲,总少不了优美和谐的前奏。时事演讲,即课堂上由学生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以演讲的方式向同学介绍国际国内重大时事新闻,并运用所学知识适当加以评述。若精心设计,运用得当就犹如奏响了课堂教学主题曲的前奏,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新闻同质化几乎成为媒体尤其是报纸的通病,日益引起从业人员的关注。地市报时事新闻的同质化尤其突出,乃至有人认为地市报时事版没有存在的必要。严峻的现实提醒我们必须认真面对时事新闻同质化的命题,研究如何将时事新闻进行差异化处理,为读者提供新鲜的、可读性强的、个性化的新闻,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提高地市报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渗透到新闻传播领域给平面媒体带来了巨大影响,信息共享让“地球村”越来越小。这些给报纸时事编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相同的新闻源头加上时事编辑在选稿时的“英雄所见略同”,时事新闻报道难免出现“多报一面”现象。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应该是报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种机制的联动。改善这种状况则需要时事编辑多费点心思做出“本报”特色。  相似文献   
7.
时事新闻报道是新闻媒体争夺读者的重要阵地。新华社发布的时事新闻以其新闻的重要性、地域的广博性、内容的丰富性、报道的权威性、反应的快速性而成为各类媒体特别是各级党报报道时事新闻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新闻源的统一,不少党报习惯于对新华社稿件进行照搬照抄、全盘接受,千篇一律的文章内容、  相似文献   
8.
论时事新闻与著作权法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传媒产业化的发展,时事新闻要求更有效的法律保护。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都将时事新闻排除在著作权法的保护范围之外。我们可以从时事新闻独创性的缺失、公众知情权的保护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效保护等三方面来分析这种规定的原因。目前我国在时事新闻著作权立法上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使得侵权者有恃无恐。本文通过分析时事新闻著作权的立法现状,找到其中的疏漏,并结合新闻实践,提出关于如何完善对时事新闻著作权的保护的一些想法,以期对著作权法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说到时事新闻的标题制作,也许有人会对此不以为然:时事新闻,不就是掌握总原则、注意大方向,及时编发新闻稿件,不出政治差错吗?再者,新华社发的都是“成品稿”,仅需照搬即可,何须制作标题?其实,这种观点有失偏颇,甚至是错误的。在新闻界有此一说:编辑恰如厨师,其职责是将新闻资源作为原料,进  相似文献   
10.
<正>"我18岁到成都,当时二环路外还是农田。差不多快20年了吧,农田都变成了高楼,现在三环路外都找不到一块田了吧?"农民工何根苗这样描述成都的变迁。同何根苗一样,无数进城的农民在见证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时,也通过自己的勤劳双手,打拼出一片天地。平凡的他们,故事各不相同,相同的是那份勤恳与坚持。何根苗——"我想继续留在这座城市"在成都19年,何根苗有17年从事的都是餐饮行业,兜兜转转一大圈,最终还是失败了。为了留在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