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8篇
政治理论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晓红 《思想战线》2015,(2):149-153
在欧盟"大一统"现实的表象之下,存在着43个独立主权国家,蕴含了43种现实,而每一种现实都意味着无法用欧元掂量和评估的文学表达可能性。欧洲文坛新盟主、移民作家群、学院派、"60后"天才、女性书写这5个文学界面,构成"后时代"欧洲文学的动态景观,呈现了欧洲文学表达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萨拉玛戈的《耶稣之福音书》和维勒贝克的《基本粒子》两个文本链接,用"后视"和"前瞻"两种文学眼光审视欧洲当下现实,表达了作家深厚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理想。"后时代"欧洲作家们在寻求文学表达可能性的过程中,重构和解构历史,同时建构另一种"现实",一种独立于物理现实和物质现实的文学现实和精神现实。  相似文献   
2.
冯骥才 《党政论坛》2012,(22):30-30
布拉格对我的诱惑,除去德沃夏克、卡夫卡、昆德拉,以及波希米亚人,还有便是歌德的那句话“布拉格是欧洲最美丽的城市”。歌德这句话是200年前说的,那么今天的布拉格呢?经历了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非同寻常的社会风暴之后,布拉格会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3.
前一阵,梁晓声的电视剧《知青》在网上大招非议,我不看电视,不了解详情.但我料想,至少有一部分非议是出自把生活缩减为政治的逻辑.我在1997年写《小说的智慧》一文,内容是读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的感想,其中第七节《生活永远大于政治》就是批评这种逻辑的.直到今天,这种逻辑仍甚嚣尘上.在许多人看来,毛时代只有政治,没有生活,因此,当你回忆或描写那个时代的某一段生活(例如延安时期、"文革"时期、知青生活)时,你只能或者控诉,或者忏悔.倘若你对当时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体验有任何正面的叙述,你就是在美化当时的政治,就是站到了人民公敌的立场上.  相似文献   
4.
《天津人大》2013,(10):44-45
长篇小说《秋天死于冬季》的写作是一场认真的游戏,也是近年来我的一次重要的写作。 起因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希望我为昆德拉的小说写书评。于是读了他们已经出版的所有昆德拉的书。几百万字。但我最终写出的书评加起来却只有一万多字。于是留下很多的“一言难尽”。尤其是那些感性的东西,那些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下去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卢江林 《新湘评论》2012,(10):36-37
"秋天来了,在宜人的山谷里,树叶变成了黄色、红色和褐色。小小矿泉疗养镇看上去像是被裹在火焰里……"在小说《为了告别的聚会》开篇中,米兰·昆德拉这样描述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以西大约120公里的小镇——卡罗维发利。  相似文献   
6.
赵昉 《新东方》2007,(6):59-61
一、引言:狂欢的链接 《为了告别的聚会》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小小的疗养镇上的不动声色的谋杀故事。杀人者在为自己作了情理上的开脱,认定药物并不能致人死地之后作别了祖国。和米兰·昆德拉任何一部小说一样,《为了告别的聚会》也充满了“昆德拉式”的“响词”——“轻”(“雅库布吃惊地发现他的行为没有重复,容易承受,轻若空气);  相似文献   
7.
跟着真理走     
我总感到面对新生,我有很多话想说.这大概是出于某种责任感,出于某种盼望,似乎还不是出于虚荣心,不是出于所谓"话霸"的骄横,不是缘于令人讨厌的好为人师的"职业病",不是为了做秀、摆姿态、抢镜头、出风头吧?其实,聆听是最幸福的,鲁迅先生早就说过:"沉默时,我感到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我此时就感到空虚,感到紧张,因为一开口讲话,就意味着遗漏、片面,甚至犯错误,就意味着将自己置于被审视、被批评,甚至被嘲笑的险境.米兰·昆德拉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想说:"人类一说话,上帝更发笑."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去年师生见面会上我讲了五个问题,今年我想多讲一个问题,讲六个问题.对这六个问题的言说合成一句话,就是:"跟着真理走".  相似文献   
8.
曹焕然 《当代工人》2011,(23):34-35
不急艺术家直到我不情愿地把手从口袋中伸出,哆哆嗦嗦地拿着相机对焦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已经站在布拉格的街道上了。之前知道这里仅仅是因为卡夫卡、昆德拉、跳舞大楼、那只小鼹鼠……但现在,目之所及都是欧式别具一格的红瓦黄墙  相似文献   
9.
卢江林 《学习导报》2012,(10):36-37
"秋天来了,在宜人的山谷里,树叶变成了黄色、红色和褐色。小小矿泉疗养镇看上去像是被裹在火焰里……"在小说《为了告别的聚会》开篇中,米兰·昆德拉这样描述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以西大约120公里的小镇——卡罗维发利。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法政思想类图书策划编辑,我早就听说过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玛笔下的《布拉格精神》这篇文章.也许布拉格的建筑以及这座欧洲中心城市所诞生的如卡夫卡、米兰·昆德拉、斯美塔那等众多文化巨擘强烈地吸引了我,也许捷克这个国家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布拉格之春、天鹅绒革命这些重大历史时期和事件吸引了远在东方的我,我一直希望了解作为捷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布拉格的文化人是如何思考他们所处的社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