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4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44篇
外交国际关系   40篇
法律   179篇
中国共产党   223篇
中国政治   418篇
政治理论   100篇
综合类   13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本文对兽药"舒泰"中有效成分进行了结构确证,并建立了生物检材中替来他明和唑拉西泮的快速检验方法。方法在血液和尿液的生物检材中,通过加标实验,经QuEChERS萃取后,进行LC/MS对替来他明和唑拉西泮的定性定量检测分析。结果在血液和尿液的生物样品的加标实验中,替来他明的RSD%在0.5%~3.5%,唑拉西泮的RSD在0.5%~1.1%;替来他明的回收率在75.8%~100.3%,唑拉西泮的回收率在68.8%~76.6%,其中血液中替来他明的方法检出限为0.16ng/mL,尿液中为0.20ng/mL,唑拉西泮在血液中的方法检出限0.17ng/mL,尿液中为0.22ng/mL。结论建立的QuEChERS萃取方法,操作流程简便,方法重现性好,只需100μL取样量,更适合于痕量生物检材中替来他明和唑拉西泮的检验分析。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后晚清社会动荡不宁,西方殖民势力楔入中国,清政府为挽救自身的统治展开了一系列自我变革。透过这些社会变化的表征,可以发现在内外的交互冲击之下,晚清的社会性质、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乃至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向近代社会转型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知荣明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到今,中华文明始终都是通过强烈的耻感意识来维系基本的文化价值.但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民族文化传统中的荣辱感意识却在不断地受到腐蚀.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为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标杆,知荣明耻是当代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石.  相似文献   
4.
中亚东干族是很有特点的海外华人移民群体,也是中国西部边疆的一个跨界民族。他们是1862~1877年清朝同治年间西北回民起义的幸存者。东干人最突出的特点是他们在境外完整地保留着晚清时期陕甘回民的风俗习惯和方言土语。东干族的语言文字具有多元性、混合性、地域性、寻根性、封闭性和独立性等特点,值得大书特书。  相似文献   
5.
徐东 《中国公证》2005,(12):39-43
一、证明与公证证明 何为"证明"?从文字学上解释,"证"古字写作"證",有"证实"、"证据"的含义,"明",日月为"明",有"明亮"、"明白"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为"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6.
作为儒家的形上学,《中庸》通过“天命之谓性”与“修道之谓教”,使天道性命得以贯通。通过“成已”与“成物”,把内圣与外王融为一体,实现了内在德性的开显。通过“诚则明”与“明则诚”,使内在德性与外在知识得以融贯。最后实现了内圣与外王、形上与形下的浑融为一,建立了上下内外融为一体的立体思维架构。  相似文献   
7.
刘红霞 《青年论坛》2003,(3):122-124
19世纪 3、40年代 ,西方资本主义开始东侵 ,中国这个封建帝国的大门被外人强行打开 ,遇到数千年未有的“变局”。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经历了一次文化主流的转变。清代文化主流以此为契机 ,走上了发展道路 ,以后的早期改良派、维新派、革命派都分别从不同角度推进了清代文化大潮。  相似文献   
8.
霍晓玲 《探索》2012,(5):109-114
文化保守主义是当代中国一个引人瞩目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流派。它具有影响范围广、实践性强、流派复杂等特点。这一思潮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既有积极价值,也有不良影响。我们应历史、全面、客观地看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使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多元文化建设中的一支有益力量。  相似文献   
9.
晚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开启了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在这场变革中,诸多措施为中国现代国家的转型奠定了基础,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国族的转型、构建和整合,如满汉关系的调整、边疆民族地区的开发、大众传媒的采用,清末立宪等等。这些措施在主观和客观上推动了现代国家转型和国族构建。分析晚清政权转型中的国族构建措施及其效应,有助于全面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向自觉的历史转型,对于当前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凝聚力和认同感也有重要的借鉴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晶慧 《法制与社会》2013,(23):8-11,23
"以儒释法"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中的特殊现象,起源于汉代董仲舒的"春秋决狱",发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完善于唐代。其核心在于强调儒学在司法实践中的指导作用,以儒家伦理价值观作为判断罪与非罪、衡量刑罚轻重的依据。"以儒释法"的出现打破了汉代以前儒法对立的局面,并将法令赋以道德的内涵,缓解了秦代以来严刑苛法与百姓间的矛盾。本文围绕董仲舒的"春秋决狱",阐释"以儒释法"对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