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2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38篇
中国共产党   24篇
中国政治   72篇
政治理论   16篇
综合类   2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石平 《河北党风》2003,(10):50-53
“利比里亚”,拉丁语意为“自由”,其国徽格言是:我们因热爱自由而来到这里。然而,他们美好的向往较之滴血的现实,更像是一个远不可及的梦。  相似文献   
2.
每一项司法制度都可以变得更为公正和更有效率。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变革,即使那些已经进行了成功改革的领域也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有时候,它们需要再次进行改革。还有些时候,司法制度中的严重问题暴露出来,解决这些问题变得非常迫切。例如,监狱中发生的一连串暴力事件就可能促使监狱官员解决监狱人满为患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论处置群体性暴力事件的防控行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群体性暴力事件具有诱因复杂、变化迅速、规模较大、处置复杂等特点,处置这类事件要贯彻坚持党委的领导、正确区分矛盾的性质、依法处理等原则,要严格按照群体性暴力事件防控战斗的具体要求,做好群体性暴力事件发生之前、之中、之后的各项防控行动.  相似文献   
4.
5.
浅析暴力事件群体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与群体性暴力事件的个体之所以与群体行动保持一致,采取比单独行动时更大胆的行动,敢于公然实施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行为,是因为其心理和行为受到了群体的影响。群体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作用方式及其结果主要表现为从众行为、心理暗示、情绪传染、行为模仿、去个性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极端暴力事件在我国频繁发生,数百名中小学师生被砍伤或被残忍杀害,这些逝去的生命为校园安保工作敲响了"警钟"。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这类为了发泄情绪报复社会的个人极端暴力事件已经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的治安状况,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分析中小学校园极端暴力事件频发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有效的应急策略,无疑是研究平安校园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造成12人死亡59人受伤的丹佛影院枪击案刚过两周,8月5日,美国威斯康星州奥克利克锡克教寺庙又发生枪击事件,造成7人死亡,4人受伤,半月全美两度宣布下半旗致哀。枪支泛滥造成的暴力犯罪就像一场无声的战争在美国本土进行,虽从未宣战,却真实而残酷地夺去越来越多人的生命。据2011年1月9日美国《外交政策》披露,美国每年3万多人死于枪支暴力,20万人因枪支暴力受伤。人们因而人心惶惶,更多人选择购买枪支以确保人身安全。目前,美国有2.8亿支枪,32%的家庭拥有枪支。然而,一直在全球范围宣扬自由民主、致力反恐的美国政府却始终未提出任何枪支管制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8.
《北京周报(英文版)》2021,(14):I0001-I0008
序言“我无法呼吸!”——乔治·弗洛伊德美国国会大厦暴力事件乱象是政治高层散布重重谎言、蔑视民主、烷动仇恨和分裂导致的恶果。—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对人类生命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战胜疫情需要世界各国守望相助、团结合作。但一向自认例外和优越的美国,不仅自身疫情失控而且与之相伴的还有政治失序、种族冲突、社会撕裂,留下了“山巅之城”“民主灯塔”侵犯人权的新纪录。  相似文献   
9.
在群体性暴力事件情况下实施平息行动,要求严格按群体性暴力事件的总体计划行动,合理而又有重点地部署警力,牢牢掌握警力,灵活把握使用警力的时机,把握好正确使用警力的方法,把握好使用武器的原则和时机;掌握秘密跟踪、寻机捕获,秘密突袭、釜底抽薪,秘密录像、按图索骥,内外配合、前后夹击等便衣战术形式;做好防护通讯、消防救护、后勤战斗等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微博等新兴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暴力犯罪事件曝光于人们的视野之中.面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事件血淋淋的案例,我们为之心痛、震惊.为被害者的遭遇同情心痛,也为施暴者的残暴行径感到震惊.在我们眼里,施暴者不过还是个孩子,可孩子为什么会与施暴者联系到了一起,这不禁引起我们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