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约格瓦拉     
克石 《海内与海外》2012,(10):27-29
切·格瓦拉是一个响彻全世界的名字,是革命、游击战和消灭不平等差距的代名词。他不仅仅是一个在古巴英勇战斗、在玻利维亚英勇就义的英雄,而且也是一位不为人知的出色的摄影家。那张由阿尔伯托·柯尔达拍摄的题为《英勇的游击队员》的照片,格瓦拉在贝雷帽下灼热、坚定、闪烁着光芒的眼波,洋溢着希望微笑的面庞和英雄信仰象征的美髯,自1960年问世即如潮水一般汹涌澎湃——被亿万次的复制  相似文献   
2.
公方彬 《人民论坛》2013,(24):31-33
"格瓦拉困境"在政治和精神领域中很难突破,其自我神圣化导致脱离实际甚至无视客观存在,结果在"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仍然悬在空中不接地气许多走上井冈山或其他红色教育基地者,往往会产生这样的困惑:穿越历史回到那个血与火,抑或"激情燃烧"的岁月,每一个尚未麻木的心灵都会受到感动乃至震撼,但回到现实生  相似文献   
3.
切·格瓦拉思潮从西方传入中国,在中国已经成为影响青年人的重要社会思潮之一,成为由多种价值观塑造的格瓦拉"形象".在方法论上,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对格瓦拉形象做出客观的评价,应吸收其精华:青年人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去除其糟粕:消除叛逆文化的色彩.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要用科学的世界观分析和引领格瓦拉思潮,将对待格瓦拉思潮的客观态度与引导青年人个体精神需要相结合,将精神境界的崇高性和脚踏实地的现实性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新书     
《法律与生活》2010,(15):3-3
《拉丁美洲革命现场》 作者孤身行走万里,穿越拉美九国,带你一起探访拉丁美洲汹涌澎湃的革命现场,见识二十一世纪切·格瓦拉式的世界新实践。本书入选“亚洲周刊年度十大好书”之一!  相似文献   
5.
汤铭新 《湘潮》2021,(4):37-38
亲历古巴革命英雄格瓦拉访华有“拉美雄鹰”之称的格瓦拉,是一位为根除社会不公,推翻帝国主义统治,为劳苦大众谋求美好生活而奋斗终生的革命英雄。我第一次见到格瓦拉是1960年11月间他率领古巴政府经济代表团访华之时。那一年是中古建交的第一年。当时,古巴是拉美国家中唯一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因此,我国对格瓦拉的访问给予了高规格的接待。毛泽东和周恩来分别会见和宴请了格瓦拉,并同他逬行了热烈的长谈。格瓦拉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极为感动,而更令他感激无比的是,他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伟——毛泽东。  相似文献   
6.
埃内斯托·切·格瓦拉(1928.6-1967.10)牺牲40多年来,虽死犹生,每当他的生辰、忌日,古巴、拉美地区、世界各国都会掀起悼念、缅怀格瓦拉的热潮.他头戴贝雷帽、身穿T恤衫、双眼深邃凝视远方的伟大形象的照片、画像、塑像到处可见;歌颂他的唱片、宣传他英勇事迹的论著、描述他传奇式人生经历的各种版本的传记成为畅销品.他是当今世界最靓丽的明珠.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评价他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说他是"我们的榜样"、"他没有死,他跟我们在一起,他在我们身心里".是的,格瓦拉没有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人格魅力,精神世界,反倒愈加高大.  相似文献   
7.
2008年2月24日,在古巴全国人民政权代表大会上,劳尔·卡斯特罗接替菲德尔的国家最高领导职务,当选为国务委员会主席。劳尔的顺利接班体现了古巴权力中心的平稳过渡,标志着古巴历史发展新时期的开始。  相似文献   
8.
何士龙 《党课》2010,(6):102-107
头戴金五星贝雷帽,长发飘散,目光深邃,神情坚毅,这张瘦削如雕刻般的英俊面孔出现在世界的各个地方、各种场合、各种物体上:电影屏幕、摇滚乐舞台、歌剧场、艺术展、小说封面、著名足球队的队旗、出租车司机的座驾前方、咖啡杯、T恤衫、海报、钥匙串……似乎这个世界的任何角落都有人在狂热地迷恋他,不分男女,不论老少,  相似文献   
9.
10.
人·声     
《南风窗》2008,(13):13-13
我被很多人打动了。——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晓玲在弘扬新时期"广州人精神"座谈会上,被普通人面对地震表现出来的爱心而感动得流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