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38篇
中国政治   31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巧宁 《党史文苑》2007,(3):9-10,15
土地革命时期,红军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这与其高效的底层动员密不可分.为了增强底层民众对红军的认同与支持,红军在宣传上突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凸显贫富差距,强化广大底层民众对现实的不满;红军是穷人的军队,穷人只有跟着红军闹革命才是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2.
土地革命时期,红军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这与其高效的底层动员密不可分。为了增强底层民众对红军的认同与支持,红军在宣传上突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凸显贫富差距,强化广大底层民众对现实的不满;红军是穷人的军队,穷人只有跟着红军闹革命才是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3.
“山林岩洞是我的房,青石板上是我的床,野菜葛根是我的粮,共产党是我的亲爹娘……任凭敌人逞凶狂,头断血流不投降。”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湖北省红安县各中小学纷纷发挥地域优势,组织学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让老区精神走进校园。全县中小学生学唱红色歌谣就是其中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4.
安黔 《理论与当代》2007,(10):53-54
在多年的学习和创作表演活动中,笔者经常接触到大量的各民族民间歌谣。在分析和演唱各民族民间歌谣时,笔者发现,各个民族的歌谣除了具有各自突出的民族  相似文献   
5.
头顶娘娘山,脚踏六车河。谁能识得破,银子用马驮……在贵州六盘水娘娘山,歌谣中所传颂的富足,如今已成为现实。娘娘山,号称华南第一高原湿地,湿地附近有两座村庄。过去,两个村子闭塞落后,靠砍树、烧山、狩猎、采海花等传统耕作的方式谋生,穷得叮当响;现在,他们靠乡村旅游、创业、入股分红,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袁文良 《党课》2020,(3):102-103
灯谜,亦称谜语,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课间开眼界统文化中的一门综合性艺术。说起灯谜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到了春秋时期,这种歌谣演变发展为“廋辞”“隐语”。  相似文献   
7.
谢洪伟 《学习导报》2014,(12):44-44
故乡多山,盛产山歌。夏夜星空下乘凉,冬日火塘旁取暖,大人有空闲和孩子们在一起,不是讲山精树怪的故事,就是教孩子唱段童谣。在故乡流传最广的,是一首《花鼻子》:"花鼻子花,上长沙。跑到长沙滑一脚,转来读幼学。幼学难用心,当不得去卖针。卖针难数钱,当不得去挑盐……"这个"花鼻子"换了不少职业,终于做到万人之上的皇帝,却还是不满,又做了神仙。"神仙难洗澡,却被虱子咬死了",这便是他最后的结局。"花鼻子",就是戏曲中的小丑,无疑,这是一首带着训诫意味的歌谣,讽刺那些三心二意、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贪心之人。然而童年时,津津有味地念着这首儿歌,倒觉得这个“花鼻子”蛮可爱,而且游历天下,各种职业换来换去,很是让人羡葚。对于他“被虱子咬死”的结局,也颇有些不满,这大概是当幸刀编歌谣的人始料不及的吧。  相似文献   
8.
黎余 《红岩春秋》2014,(10):11-16
正土地革命时期,三大主力红军在实施战略转移的过程中先后进入重庆境内,所到之处唤起民众,开展武装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进行土地革命,燃起了熊熊的革命烈火。红军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在老区群众中广为颂扬和传播,也留下了大量的红军歌谣。这些歌谣,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发自肺腑,震撼人心,既充分讴歌了红军的丰功伟绩,又深  相似文献   
9.
李喆 《党史博览》2011,(10):52-53
毛泽东的词《清平乐·六盘山》早已家喻户晓,是毛泽东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诗词之一。几十年来,《清平乐-六盘山》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并把这首词作为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特别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一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长期以来,人们一般都认为这首词是毛泽东在长征途中指挥红军翻越六盘山时写的。其实,《清平乐-六盘山》词的最初形式,并不是现在人们诵读的样式,而是以自由体歌谣——《长征谣》的形式出现的。  相似文献   
10.
何云江  李牧 《当代贵州》2008,(24):20-23
从1986年起,大规模扶贫开发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多年来,随着扶贫开发不断向前推进,和吉顺德老汉一家一样,贵州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告另I了贫困,并不断用亲身经历的伟大实践,改写着不合时宜的旧歌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