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25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振怀 《中国减灾》1991,1(1):18-19
联合国决定把20世纪的最后10年定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10年”,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国际减灾活动,这对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和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在人类同自然灾害斗争中,防御水旱灾害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由于我国地理和气候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党史博采》2014,(2):F0002-F0002
水旱灾害发生几率高、影响范围广、造成损失重、社会影响大,一直是我省人民的心腹之患。  相似文献   
3.
饶民太同志是新中国建立后荆州地区水利建设的主要开拓者。由于荆州地区历史上水旱灾害频繁.人民苦不堪青。新中国建立伊始,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恢复经济建设,人民政府即着手对洪、涝、旱灾害进行治理。为了编制荆州地区水利建设规划,饶民太同志带领水利干部和技术人员,栉风沐雨,焚膏继晷,  相似文献   
4.
陈焕友 《群众》2010,(1):10-14
<正>江苏地处江、淮、沂沭泗流域下游,是著名的"洪水走廊",又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是一个水旱灾害发生几率较高的省份。因此,水利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为政之要,其枢在水"在江苏显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正>《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以下简称《统计制度》)是以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的多次重、特大自然灾害综合损失统计表为基础制定的。其制定过程,主要依据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国家统计调查制度等,参考了地震灾害、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等部门制定的相关统计制度或标准,并在多次征求包括农业、工业、  相似文献   
6.
徐田丽 《中国减灾》2012,(15):16-17
2012年5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回良玉在国家防总全体会议上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最近十年来,我国水旱灾害呈多发频发重发态势,几乎年年局地有大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水旱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综合社会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淹不起、旱不得。防汛抗旱救灾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7.
【正】京政发[2012]30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水利工程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抗御水旱灾害、保障城乡安全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本市近半数河道已完成防洪达标治理,基本建成了蓄泄结合、相对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  相似文献   
8.
安清 《中国减灾》2011,(11):12-13
2008年“5·12”汶川地震带给甘肃的震痛还没有离去,2010年8月的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就像被撕裂的伤口至今使经济发展脆弱的甘肃难以愈合。 灾难之痛 有“十年九旱”之称的甘肃地处西北,远离海洋,气候干燥,复杂多变的气候和地形使得水旱灾害连年。据史料记载,明代至民国时期,甘肃旱灾平均1.63年发生一次,  相似文献   
9.
《政策瞭望》2014,(9):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治水发表重要论述,形成了新时期我国治水兴水的重要战略思想。我们应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使之成为新时期治水兴水的科学指南。一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国情水情的透彻分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水旱灾害频发,自古以来是我国基本国情。我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农耕文明决定了治水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国家统一兴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频仍的国家,灾害的影响波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诚如邓拓先生在其大著《中国救荒史》中所言:“我国灾荒之多,世罕其匹,就文献所可征者言,则自西历纪元前十八世纪,直至纪元后二十世纪之今日,此三千数百余年间,几于无年无灾,从亦无年不荒.”[1](p1)更有西方学者称我国为“饥荒之国度”(The Land of famine).[2](p21)基于以上认识,从唐代水旱及蝗灾灾荒观来看,唐人对相关灾荒的认识,都有互相矛盾之处,我们对唐人的灾荒观有较为全面的把握,而这对于中国古代灾荒史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