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一平 《民主》2013,(4):41-42
上世纪末,雷洁琼主席曾来余姚,看望民进余姚支部全体会员。时间虽已快过去20年了,但雷主席的音容、笑貌、举止,如今仍深深留在我的脑海里;她对我们的教诲,一直激励着我,记在我的心里;她那一诺千金的诚信,对会员的平易、亲切、关心和尊重,更是我在职时力求身体力行的榜样。当年她老人家在余姚与我们相处  相似文献   
2.
榕台木雕像     
我国的木雕艺术源远流长,大约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木雕艺术品,是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距今七千多年的木雕鱼和辽宁新乐出土的木雕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化与聚合融汇,我国逐渐形成了浙江东阳木雕、浙江乐清木雕、福建福州木雕、广东潮州木雕这四大木雕流派,  相似文献   
3.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6,28(3):F0002-F0002
三七市镇位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余姚市东域,镇区域面积68平方公里,被誉为“中国杨梅之乡”。境内新发掘的田螺山遗址属河姆渡文化类型的一处原始聚落,距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  相似文献   
4.
7000年前的余姚人,因为在河姆渡畔创造出灿烂的史前文明而让世人叹为观止;而今的余姚人又因为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塑料王国”而令世人瞩目。  相似文献   
5.
两岸一家,寻根同游。作为第二届(中国·余姚)国际河姆渡文化节的活动之一,“2011年海峡两岸同胞河姆渡寻根之旅”活动于5月26日至28日在余姚举行,来自台湾和长三角地区的1000多名游客参与了此次活动,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赞誉,增进了海峡两岸文化的认同感,促进了海峡两岸同胞的联系交往,推动了姚台两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6.
两岸一家,寻根同游。作为第二届(中国·余姚)国际河姆渡文化节的活动之一,“2011年海峡两岸同胞河姆渡寻根之旅”活动于5月26日至28日在余姚举行,来自台湾和长三角地区的1000多名游客参与了此次活动,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赞誉,增进了海峡两岸文化的认同感,促进了海峡两岸同胞的联系交往,推动了姚台两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7.
《党的建设》2011,(2):48-48
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而得名.距今7000—5300年。河姆渡村位于风景如画的宁绍平原,杭州湾南侧.四明山北麓,流经平原的姚江把村庄一分为二.主要的考古发现也集中在江畔一带。  相似文献   
8.
猪与民俗     
《台声》2007,(1):41-41
猪又名“乌金”,“黑面郎”及“黑爷”。《朝野佥载》说,唐代洪州人养猪致富.称猪为“乌金”。唐代《云仙杂记》引《承平旧纂》.“黑面郎,谓猪也。”在华夏的土地上,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已开始饲养猪、狗等家畜。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其徒刑与现在的家猪形体十分相似.说明当时对猪的驯化已具雏形。  相似文献   
9.
我们曾经从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读懂了人类历史的变迁与进步;今天,河姆渡人的后裔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利用和最佳配置城市内外的环境和资源,准确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实现了最大化的创造财富和提升城市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牛年话牛     
吴树德 《前线》2021,(2):49-49
六畜之一的牛,原为野生。在距今数千年的陕西半坡和姜寨以及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遗址中,均挖掘出牛的骨骼。牛在古代家驯后常用于耕田。《中华全国风俗志》载: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于东郊。官吏各执彩杖,击土牛,谓之鞭春。制小牛遍关缙绅家,谓之迎春。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载“以麻、麦、米、豆抛打春牛”,以示五谷丰登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