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2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不灭的油灯     
闻之 《农村青年》2007,(5):33-34
母亲去世了。 母亲生于1946年的冬天,逝于2006年的春天。她在这个世界上如一株卑微的小草一样,经历了60春秋的兴盛荣衰。母亲走得很平静,平静得如同一盏油已燃尽而自己熄灭的灯。  相似文献   
2.
缝补岁月     
在今天城市商场的服装店里,经常能看到在胳膊肘上或者肩膀什么的地方打着补丁的衣服,价格还不菲。也能在街头经常看到小青年们穿的衣服好端端在膝盖处,或者什么地方挖个破洞,或者在裤角处故意撕条破口子出来,说是"乞丐服"。要不就是新新的衣服故意人为制造出了许多折皱或者褪色的痕迹,说是"仿旧装"。总之是,不破故意弄破,不旧故意弄旧。总之是,新衣服当旧衣服穿,装穷竟然成了一种时尚。  相似文献   
3.
我的家乡是豫东平原上的一个偏僻小镇。小时候,老人们常说这儿“鸡一叫,听三专四县”(三个专区,四个县),是个“三不管”的地方。就是这个以前“三不管”的地方,现在,也像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已是一名电力人的我,每当看到家乡小镇上的万家灯火,总会想起关于油灯的许多往事。  相似文献   
4.
沈岳明 《政府法制》2012,(11):45-45
乔利·贝朗出生于巴黎一个贫民家庭。13岁他便独自外出打工。由于年纪小,没有哪个工厂肯聘用他,流浪几年后他找到一个贵族家庭,苦苦哀求那位贵夫人让他在厨房里当了一名小杂工。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杀鸡、杀鱼、拖地、扫厕所,包揽了全部脏活累活,一天最少要干12个小时,而所得的工资连一只鸡都买不到,但乔利仍然感到非常满足。他总是省吃俭用将辛苦赚来的钱攒起来,养活自己贫困的家。  相似文献   
5.
李传玺 《民主》2009,(1):47-48
一位领导打来电话,说《人民日报》海外版“名流”刊登了一篇长文,是怀念张守义先生的。怀念?不会吧。就是怀念书籍装帧设计大师张守义的。我还是有点不相信,急急跑过去拿过报纸一看,上面的照片果然是老先生的。再看文中,有一行文字特别刺眼.张先生10月14日凌晨去世。  相似文献   
6.
邱菊 《中国妇运》2013,(1):46-46,35
半年前,读到有关《酥油》这本小说的介绍,是在一位名人的博客里,其毫不吝啬地用文字表达,对《酥油》作者江觉迟的敬佩与赞美之情。于是,我从书店买来此书,细细品读。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位女性在藏区支教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冯都 《党史纵横》2001,(2):21-23
1931年 1月上旬,毛泽东在江西宁都县北端一个偏僻的山村宿营,一天夜晚,他怀着极其兴奋的心情,回味着红军在龙冈战斗中活捉张辉瓒的情景。他浮想联翩,诗兴大发,在一根灯蕊的青油灯下,借着微弱的灯光,填写了脍炙人口的诗词《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上阕填毕,毛泽东起身抽烟,被他的秘书古柏同志看见,高兴得连声叫好,赞不绝口。于是这篇不朽之作,便在红军中广为传诵。 张氏其人   张辉瓒,号石侯, 1885年生于湖南长沙县,幼年念私塾,青…  相似文献   
8.
煤油灯     
郭军峰 《人民公安》2008,(14):63-63
儿时,家境不算宽裕,每当傍晚时分,放学归来的我径直走向屋中那个已残漆斑驳的书桌旁,把那盏小煤油灯放好,学着母亲的样子,先把玻璃灯罩取下来,划着火柴,用手轻轻呵护着火苗,调试着灯捻,将油灯点燃。等那火苗由暗至明渐渐明亮起来,再轻轻放上玻璃灯罩,圆圆的包内由暗到明,直至照得通透。我拿出书本,铺好,趴在桌子上,复习着老师留给我们的作业。  相似文献   
9.
回想少年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盏油灯和两盒火柴的往事了。我在小学考初中那年,夜里潜心攻读,为了不影响别人,自制了一盏小油灯,在与牛栏隔壁的柴房学习。一天夜里灯被风吹熄了,我跑到代销点买到了两盒火柴。以后,日子飞快地过去。但自制一盏油灯和难找两盒火柴的记忆,促使我拼命读书。由于党和政府的关怀,我读初中、高中时,年年都有助学金。  相似文献   
10.
那一盏油灯     
宋殿儒 《人事天地》2011,(11):59-60
深秋时节,和朋友们到豫西神灵大峡谷探险。徒步一整天,天微黑时我们来到谷底只有一户人家的村庄求宿。这家户主是个近60岁的男人,老伴和儿子砍山还没归家。主人一声不吭地将我们几个领进了一个写满沧桑的草屋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