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9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娴先生谓,学碑当用帖相济,“以纠碑之朴野”。与此相近,前人亦有以碑益帖之说,即以碑强笔力,救其柔软。肖娴先生为当世碑学大家,先生少从康有为学,为其嫡传弟子。南海(康有为)虽有抑碑扬帖之论,然其书则为碑帖合一之相。  相似文献   
2.
一张张瓦当、一张张青铜器、一张张汉画像石、一张张佛造像、一张张碑帖颖拓摆在你面前,如若不告诉是颖拓,你还真分不出那个是真正的拓片——这是个早已有之的颖拓,但现在专此名者甚少,目睹之就更少了,这是因为它太耗费精力和时间。颖拓者,乃用毛笔尖在宣纸上剟出拓片的效果,我亲眼见宋致中先生用毛笔尖醮着墨和朱砂,在宣纸上精心颖拓,真可谓"传神本之神,写拓本之照,有如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沈定庵书法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同时举行了“沈定庵书法学术理论研讨会”。沈定庵系浙江绍兴人,6岁习字,数十年来遍临汉魏六朝碑帖,终于自成一家。他笔下各体皆擅而尤精隶书,其书厚实凝重而又圆融丰润,带飘逸之气,曾为当代大作家沈雁冰先生激赏。日本侵略中国时,沈定庵随父避难广州湾,一日见街坊一家店铺里挂着伊秉绶的手迹,读后如痴如醉,不忍离去。店主见他小小年纪,如此好学,乃尽出所藏,供他临摹。少年沈定庵获此良机,便探本求源,推索其意。“于西汉金石则好鲁孝王陵塞石刻石,张迁、华山、西狭颂、石门颂、史晨诸碑,每种…  相似文献   
4.
冯国瑞先生是天水诞生的文化英才 ,为陇上著名学者。民国 2 3年 (1934年 ) ,在友人周酉山先生处得观《二妙轩碑帖》拓本 ,赏析之余 ,详加考证 ,作《秦州杜诗石刻记》 ,详尽地考释了《二妙轩碑帖》的内容、书体及流传的来龙去脉 ,对我们进一步研究《二妙轩碑帖》 ,弘扬先进文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悠蓝 《传承》2009,(11):40-42
鲁迅是五四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而其作为收藏家的一面却鲜为人知。鲁迅的收藏非常广泛,涉及古籍、古陶瓷、碑帖、石刻、汉画像、笺谱等,他不遗余力地批判并继承我国的文化遗产,收藏、抢救了许多宝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并从中研究取得极高的学术成就。这些"宝物",依然残留着一代文人的气息……  相似文献   
6.
王小琴 《传承》2009,(10):62-63
包世臣和康有为是晚清影响较大的书法理论家,碑帖思想是他们书法思想中不能不提及的重要部分。他们的碑帖思想有许多不同之处:对碑帖的整体看法,包世臣碑帖并重而康有为是尊卑抑帖;对不同时代的碑帖,包世臣褒唐为主而康有为是尊魏卑唐。然而他们对民间的碑帖都非常青睐。通过比较,能清晰地看出包、康碑帖书法思想具有明显的承接和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7.
吴川淮 《理论视野》2012,(12):I0001-I0004
一、书之道,其渊深矣,其艺广矣,其情见矣,其形溯于古又成于心矣。陈龙发的书法,笔情墨趣,俱见其功,楷隶草行,可见其能,于严谨中见洒脱,于平和中蕴力道。汲汲于传统而出之于己意,沉浸于碑帖而变化于平和。笔墨之功,运于日常,点划之间,精神流露。书法于他,是人生修为的一种休闲,一种对自我身心的洗练,是在当下烦乱紧张的生活工作节奏中的一种艺术提纯,是艺  相似文献   
8.
学习书法离不开临摹,只有通过对古代名碑名帖的临摹,才有可能掌握各种书体的基本技法(如用笔、结字、章法、韵味等),也才能体会古人书法作品中的精妙所在。关于临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思考:  相似文献   
9.
吴继金 《传承》2009,(1):28-29
徐悲鸿一生粗茶淡饭、清贫廉洁,一双鞋也舍不得到鞋店去买新的,而是到小市上去买双旧鞋穿。他一生没有癖好,就是见了艺术便不惜一切。他有着极大的收藏欲望,见了好书画、金石、碑帖就心悦手痒,不惜代价到手为快,表现得慷慨无比。  相似文献   
10.
1973年10月14日,周恩来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参观洛阳龙门石窟.当他见到当地服务部有<龙门二十品>拓本出售时,连忙拿起一本,爱不释手地翻看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