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芊 《当代贵州》2011,(12):55-55
所谓"绅商",即为由官僚、士绅、商人相互趋近、结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社会群体的阶层。在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绅商可谓近代商人的代表。  相似文献   
2.
谢正富  江省身 《求索》2013,(2):224-226
中国当前社会管理陷入困境根本原因在于当前社会管理模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所以必须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社会管理创新不但要学习西方管理经验.更要汲取本土社会管理实践的营养。近代汉口不但创造了历史上中国的商业奇迹.也形成了以社会自治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管理模式。近代汉口的社会管理模式的形成及其在社会管理中功能的发挥将会为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随着晚清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加深,中央政权的衰微,以士绅为主导的社会基层组织权力呈扩张趋势,传统的士绅阶层加速了它的嬗变过程,与中央政府渐行渐远,并最终以新的面目走向了清王朝的对立面。本文着眼于晚清士绅的角色转换过程,并力图揭示该过程对清王朝崩亡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满人统治下,汉人留辫子是一种臣服的象征。逼汉人剃发,曾引起汉人的激烈反抗,在满人残酷镇压之后,剃发得以推行。在留头和留发之间,汉人选择了留头。随着剃发令的推行,汉人软泡硬磨,所剃之发越来越少,到了清朝中期,所谓剃发,就是前额上剃  相似文献   
5.
知识、财富和身份是构成乡绅概念的三大核心要素。从明清至民国中期,这三个要素逐渐发生演变。知识要素从明清时期的功名发展为清末民国时期的学识,此为表层的显性要素。财富作为乡绅概念的更深层次要素,是乡村知识分子成为乡绅的物质基础,且伴随着清末民初的绅商对流,财富要素的比重有所上升。身份是乡绅概念的根本性要素,明清时期的乡绅为建构一个乡村共同体而扎根于乡土,在与国家权力的博弈中谋求一种合作共治的乡村治理状态,但清末以降,绅权的乡村根基转为国家授权,而乡绅"劣化"逐渐成为一种普遍性话语,民国中期以后则不再有真正意义上的乡绅。  相似文献   
6.
7.
8.
吴钩 《同舟共进》2015,(2):82-84
【梁启超家乡的"乡自治"】古代中国有"社会自治"吗?一部分人认为有,因为中国自古"皇权不下县",县下面的广阔社会基层,悉由民间自治;另一部分人坚持说:传统社会没有自治,切莫夸大"皇权不下县"的说法。今人的论断,有时难免带有想象与偏见,笔者觉得还是那些在传统社会生活过的过来人的描述更为可靠。民国人蒋廷黻曾在口述回忆录中讲述了他家乡——湖南邵阳县的基层治理:邵阳县"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县份之一",但"广袤的辖区  相似文献   
9.
作为地方“自发生长”的国家主义派,宁波的国家主义者与该地的权势阶层——绅商界联系紧密,并奉行“实用主义”的国家主义。与醒狮派将中共视为竞争对手相反,中共、青年团在甬的发展,离不开当地国家主义派的帮助和支持。然而,1925年宁波国家主义派涉入《中国青年》与《醒狮》的论战,以及五卅运动期间青年团与宁波国家主义派所发生的种种龃龉和冲突,却使得双方愈走愈远,彼此界限逐渐凝固,最终促使宁波国家主义派倒向青年党的阵营,这也给此后中共、青年团在该地的发展带来不小的障碍。  相似文献   
10.
伍小涛 《当代贵州》2013,(25):62-62
19世纪末,随着传统士绅向绅商阶层的转变,"实业救国"思潮在贵州扩散开来,成为推动贵州近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所谓"实业救国",就是通过兴办实业的途径建立起独立自主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以此抵制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时期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戊戌政变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社会受到极大震动,"实业救国"思想渐为世人所注意,从而发展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