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11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汉时期的服装量词考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佳 《求索》2008,(2):227-229
本文考察了两汉时期汉语衣、帽、鞋、袜称量量词的使用情况,并通过和先秦时期服装量词的对比,发现较之先秦,两汉时期服装量词有了较大的发展,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两汉时期服装量词的阵营开始壮大,下装量词开始出现;一些量词的使用范围有了扩大,语义比较复杂,由于量词成员的丰富,用于同一称量域的服装量词之间开始出现竞争和互补。  相似文献   
2.
张惠 《求索》2010,(8):206-207
新批评派奠基人瑞恰慈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就在中国传播其文学观念,其关于语义分析、语言多义性、细读法等理论影响了朱自清等一大批中国学人。朱自清的诗歌理论运用新批评的基本观念,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据方法,形成了适合中国特点的中西结合式的诗歌分析范式,实现了中国文学理论学术语言观的自觉。对于如何借鉴西方理论,建立当代中国文学理论有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段建宏 《求索》2008,(6):224-226
城隍信仰起源较早,唐代张说、张九龄、杜牧皆有祭城隍文,但唐以前有关城隍的史料并不多。宋元时期祭祀城隍者日渐增多,有大量史料记载,真正在全国范围内祭祀城隍,应在明初加封以后。清代定鼎,沿用明制,对城隍神崇祀有加,城隍庙的规制更加完备、突出,使得城隍信仰成为地域社会中的重要内容。研究城隍信仰,对揭示明代社会经济、文化心理和社会习俗有着重要的考据价值。  相似文献   
4.
胡玉海 《世纪桥》2013,(8):18+29-18,29
《隐藏在深层次的历史真相》是一部考据出来的著作。以东北革命史为对象,对40个专题分别进行考订,以追求历史真相为研究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最近,台湾掀起一场"‘九二共识’考据热",一干人等通过各种表述证明,1992年没有这个名词、没有文字协议,因此,已经据此签署了15项协议的"九二共识",便被认定不存在了。当时没有这个名词所以"九二共识"不存在,这个逻辑不值一驳。随便翻翻书就能  相似文献   
6.
《钦定四书文》中收有王阳明制义三篇,为通行王明集所未收录的佚文。分别为“志士仁人”一节、“《诗》云‘鸢飞戾天’一节”和“子哙不得与人燕”二句。  相似文献   
7.
史建斌 《求索》2013,(4):232-234
通过跨学科的视域对核取证学进行研究与分析,指出核取证学主针对核材料进行特征分析、数据诠释和归因溯源,以此慑止和打击非法核活动;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以及应用场景的特殊性,核取证技术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时效性和敏感性等特点;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核取证学既具有边缘学科的特征,又具有综合学科的特征。强大的核取证能力对维护国际安全与稳定具有重意义。文中建议从注重学科间技术移植、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以及建立全球核取证数据库这三个方面促进核取证学发展。  相似文献   
8.
卢毅 《求索》2004,(10)
“整理国故运动”虽曾在民国知识界风行一时 ,但时至 2 0世纪 30年代中后期 ,一方面因为其自身缺陷的内在制约 ,另一方面也由于主观心态的转变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整理国故运动”最终难以为继 ,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歇 ,逐渐退出了近代中国的学术舞台。  相似文献   
9.
刘涛 《求索》2012,(3):240-242
既有的对鸦片战争前美国商人对华鸦片走私数量的研究主要有两方面的缺陷:一是将美国商人土耳其鸦片走私量等同于美国商人全部鸦片走私量,忽略美国商人的印度鸦片走私量;二是在土耳其鸦片走私数量统计中,忽略英国商人的土耳其鸦片走私量。本文对同时期商业指南及海关的数据统计进行梳理,并与既有研究所用资料进行对比,试图对既有的数量研究进行修订。厘清1840年前美国对华鸦片走私数量,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和评判美国对华鸦片贸易的形式、过程及其历史影响,从而为重新审示美国对华政策的起源提供丰富的养料和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董恩强 《求索》2008,(9):204-208
20世纪以降,在西方学术的影响下,中国学术开始向现代转化。新考据派学人主张“为学问而学问”,也就是学术独立,远离政治。在求是与致用的问题上,力主求是,而不求致用,这一学术旨趣在抗战前的民国学界占据主流。抗日战争后,在民族主义思潮的激荡下,此派学人的治学发生转向,认为纯学术的研究是一种浪费,转而注重学术致用,以学术服务国家,为抗战出力。此种转向,一方面使史学紧扣时代,担负起史学的致用功能,一方面又偏离了学术的求真宗旨,影响了学术的发展。学术与政治的两难恰好证明二者密不可分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