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7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篇
法律   47篇
中国共产党   101篇
中国政治   248篇
政治理论   61篇
综合类   57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学诚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治学方法,从文化史的独特视角切入赋学研究。章氏认为赋体的生成与诸子文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是赋体习染诸子文的艺术特征之余风;二是赋体在意旨上“犹有诸子之遗意”。  相似文献   
2.
当代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当代美国新保守主义是对"新政"式自由主义的回应和反击,旨在遏制和矫正激进自由主义思想和政策.在重构传统保守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新保守主义对内举起继承和发扬传统价值观的大旗,对外摆出一副强硬好斗、盛气凌人的架势.美国60年代的社会动荡和70年代的经济衰退为新保守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美国新保守主义70年代的舆论攻势、有效组织和坚强领导为新保守派登上政治舞台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重贤士、好大赋是汉武帝时代的特征之一。董仲舒、司马迁、东方朔是武帝时代不同类型士人的代表 ,三人的思想、性格、经历、结局都不相同 ,却都写下了“不遇”之赋。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东方朔的《答客难》这三篇赋 ,在某种程度上展示了武帝时代的士人风貌和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走进建水绵延百里的彝族山寨,便可欣赏到至今流传于城镇乡村的民间歌舞艺术。其中,四大腔(海菜腔、沙莜腔、四腔、五三腔)和烟盒舞最具特色。 四大腔音域宽广,高亢激昂,婉转动听,曲中套曲,腔中套腔。唱词汉语,七言四句,内容多为情歌、山歌。世间万事万物,经口即成诗句;是憎是爱,出声直露情怀。月明星稀的  相似文献   
5.
诗意地生活     
《今日民族》2004,(4):F004-F004
  相似文献   
6.
洪丰  林墨 《公民导刊》2016,(6):13-13
正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审查和监督财政预决算,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的一项重要法定职只权,也是人大发挥监督职权的题中应有之义。一直以来,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对预算监督工作高度重视,在不断提升预算审查监督实效的实践中,努力构建规范完整的预算审查监督法制体系、促进预算管理规范化法制化始终是首要任务。2004年,市二届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重庆市市级预算监督  相似文献   
7.
《中国减灾》2012,(6X):24-25
  相似文献   
8.
雷山鼓藏节     
鼓藏节亦称祭鼓节,是雷山苗族每隔13年祭祀本支祖宗神灵的大典,俗称“吃鼓藏”。中原部落战事,苗族先民溃败迁至雷山县,各宗支为纪念先辈,祭祀祖宗演变成吃鼓藏习俗。吃鼓藏13年一次,各族支系过节的年份有异,日子也不同。解放前,吃鼓藏耍杀牛。解放后,党和政府带领农民发展生产,牛成为重要的生产工具,于是以猪替牛。鼓藏节活动以芦笙铜鼓会为主,在节前三年,便开始跳铜鼓芦笙舞,第一年是“起鼓”,跳5天;第二年是“立鼓”,跳7天;第三年是“藏鼓”,跳9天。  相似文献   
9.
鸿都门学的设立是东汉灵帝时期发生的一个历史事件,对当时乃至后世都产生了相当重大和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两汉盛行的灾异学说、汉朝皇室好尚文艺以及试赋取士的文化传统都对鸿都门学的设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扶植新兴势力、谋求政治格局多元化、变革选举制度、消弥统治危机和捍卫皇权,才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宋玉在古代常与屈原并称为"屈宋",但在20世纪以来的文学史著中并没有取得相应的书写地位,大多数断代或通史类的文学史都是在屈原或楚辞的专章内附论宋玉。这种现象的形成,既受制于文学史家"宋不如屈"的主观认识,更与今传宋玉赋的真实性长期受到怀疑相关。自上世纪后期"唐勒赋"残简发现之后,宋玉赋的真伪得到重新审视,诸如赵明、蔡靖泉、方铭所编文学史著,皆以专章详论宋玉开创赋体之功并充分肯定其文学史地位。从而不仅开始改变轻视宋玉的学术偏见,也对当时及此后文学史著的宋玉书写及其科学评价产生积极影响;当然,所留下的问题也仍然值得继续探讨和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