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5篇
法律   14篇
中国共产党   40篇
中国政治   24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2012年第3期刊载了20世纪上半期俄罗斯著名经济学家鲍里斯·布鲁兹库斯(Boris D.Brutzkus)的《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上卷1—6章,2013年第1期刊出该书上卷第7—10章及下卷第1—2章,2014年第1期刊出了下卷第3章1—3节。本期刊出该书下卷第3章第4—6节及第四章。至此,全书连载完毕。鲍里斯·布鲁兹库斯,1874年10月生于立陶宛,1908年在彼得堡农学院任教,1918年任彼得堡农业研究所教授,作为俄罗斯一流的农业问题权威,1922年任农业人民委员部彼得格勒省农业计划委员会主席。还在苏俄处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1920年,他不断发表演讲批评苏俄的共产主义试验。1921年底将演讲内容整理成文,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民经济问题》为题,在俄国技术协会第十一部(工业经济部)创办的《经济学家》杂志上连载。杂志的立场和观点受到列宁、季诺维也夫等布尔什维克领导人激烈指责,杂志被查封,布鲁兹库斯和杂志编辑部其他大部分成员被捕并被驱逐出境。布鲁兹库斯被驱逐后去了德国,任柏林俄语学院教授。他和一些被驱逐的俄国学者一道创办了"俄罗斯科学研究所",继续从事苏维埃俄国经济问题研究。德国纳粹上台后,"俄罗斯科学研究所"宣告解散,布鲁兹库斯谢绝英国伯明翰大学的邀请,前往耶路撒冷的希伯莱大学任教。大战爆发前患肺癌去世。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布鲁兹库斯的《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第一次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亲身体验系统地批评了计划经济体制,论证了市场经济必然性与合理性。冯·哈耶克把布鲁兹库斯与冯·米瑟斯和马克斯·韦伯并列为20世纪早期确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核心问题的开拓者,认为他们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批评显示了非凡的预见。种种原因,中文读者对布鲁兹库斯了解甚少。本刊1997年第1期发表的俄罗斯经济史专家列·希罗格罗德的文章《论布鲁兹库斯及其专著〈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民经济问题〉》,中央编译局张文成教授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2期上的文章《计划经济体制命运的预言者?——布鲁兹库斯及其〈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可能是对布鲁兹库斯作系统介绍的仅有的两篇中文文献。刊发《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望能有助于学界对这位思想家的研究。本译文根据George RoutledgeSons,Ltd.1935年版译出。  相似文献   
2.
正第三章五年计划下的经济发展与经济政策①第一节苏维埃经济彻底社会主义化的历程起初,国外并没有把五年计划当回事,仅将其当作一种宣传,意在激励人们工作。这种怀疑论走得太远了;当计划的内容在苏维埃俄国大多得以落实时,怀疑让位于震惊,在某些圈子里,及至痴迷。然而,彻底的怀疑与过度的痴迷一样,都是非理性的。但是,怀疑论者有一点是对的:一眼就能看出,计划的巨额投资并没有带来一般生活水准的同步改善。同时,不要忘记,掌控所有资源、以  相似文献   
3.
4.
刘岳 《前线》2021,(3):89-90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持续了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3年的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使苏俄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1920年,苏俄工业产值只相当于战前1913年的13.8%。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让列宁下决心停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新的经济政策,让千疮百孔的国家重获生机。1921年3月,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列宁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13天后,全俄中央执委会一致通过了相应法令。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近100年的民事立法历史可以认为是民法典颁布的历史,自1914年民法典草案到现在的近百年间,俄罗斯产生了三个正式颁布并有效实施的民法典,它们分别是1922年苏俄民法典、1964年苏俄民法典和1994年以来到2006年为止全部颁布的现行俄罗斯联邦民法典。本文对俄罗斯三部民法典进行了评述,发掘了其背后的历史因素,以期为我国制定民法典提供一个参考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苏俄社会主义民主是占社会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的民主,是以直接民主为取向的,是公开、高效的民主,是实行权力制衡的法治民主,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民主,是共产党领导的民主.由于传统集权文化占据上风,内外环境的变化,对集权体制的路径依赖等,导致民主受挫.当前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建设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并举,坚持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渐进的民主化战略,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7.
1920—1930年,苏俄远东与中国东北地区的经贸关系迅速发展,在进出口方面中方一直出超。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下,两国政府间的往来、两国居民的相互联系、边境贸易合作都是必要的。中俄两国边境地区居民交往密切,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8.
十月革命后新生苏维埃政权所处的内外困境,迫使苏俄领导人推进实施世界革命战略.为了准确选择和确定共产国际和苏俄的未来中国盟友,苏俄特别需要准确而全面地了解中国革命的实际状况.在当时中国国内状况下这些工作又无法公开进行,派遣情报人员就成为一种选择.国内学术界一直所知不多的中共一大参加者尼科尔斯基便是这样一位情报人员.当时苏俄有一大批像尼科尔斯基那样的情报人员在中国各地开展活动.  相似文献   
9.
十月革命的爆发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使苏俄成为在华中外基督徒关注的焦点。在20世纪20年代,少数基督徒已认可苏俄革命的积极意义,但真正给基督徒的苏俄观带来巨大转折的是30年代苏联"一五"计划的成功,促使基督徒对苏联的赞美达到一个高潮,并积极呼吁中国向苏联学习,借以改造基督教,将苏联视为思考"中国向何处去"及基督教身份重构的参照,以至最终影响到他们对共产主义的迎拒。  相似文献   
10.
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应有无偿归还中东铁路的内容,但苏俄后来对此予以否认。苏俄在归还中东铁路问题上前后所持态度发生很大变化,主要动因是由这一时期苏俄对华政策的基本思想与具体实践所决定的。其一,苏俄政府关于中东铁路的政策实际上始终未变,即不同意无条件归还中东铁路。其二,《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关于无偿归还中东铁路的规定,是苏维埃政府两重性外交的结果。其三,苏俄政府宣布无偿归还中东铁路,是出于获得中国在外交上承认的需要。总之,决定苏俄对华政策的主导因素不是意识形态,而是现实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