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3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1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350篇
中国共产党   27篇
中国政治   46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48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陆法系以民事法律关系为核心的民法理论体系在中国业已形成 ,诸多英美法系的概念在合同法的立法过程中又被吸收到中国来 ,要约便是其中之一。这两者如何融合 ,使民法理论体系得以理顺 ,不但有理论意义 ,而且颇具现实意义。把要约定性为民事法律行为 ,可以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2.
初创时期的德国行政法借用民事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来建构其核心概念——行政处分,行政处分因而成为行政法上的法律行为;作为“规定功能的法概念”,法律行为与“私法自治”原则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公法上也可以成为实践“依法行政”原则的手段。为了适应扩大诉讼救济范围的需求,行政处分概念与民事法律行为理论发生分殊,成为行政法上“法的行为”(Rechtsakt)。在社会法治国、行政国家的背景下,行政处分概念出现了向民事法律行为回归、“阶段化行政处分”等新的发展趋势,以克服传统行政作用方式的“僵硬性”。中国的行政法亦创设了类似于行政处分的具体行政行为概念,但由于对德国法上行政处分与民事法律行为源流关系的疏于整理,在相关的研究中出现了脱离学术传统、随意创设的局面。对这两个概念源流关系的梳理可以对国内相关的研究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论民法上恶意串通行为之效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民法上关于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的行为无效之规定,系在前苏联民法立法和理论的影响下产生的,该规定不具体分析当事人与第三人的利益关系,也不区分行为人意思表示之真实与否,这样一项极其含糊的规定,在实践中极易被曲解和误用,其实际效果必然与立法初衷相悖,是一项不合理的规定,故在今后我国制定民法典时应予取消,对于涉及第三人利益的法律行为之效力,应当斟酌具体情况,加以规定。  相似文献   
4.
遗嘱公证是公证机构根据立遗嘱人的申请,依法证明其立遗嘱行为、意思表示及遗嘱内容真实合法的一种证明活动。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恢复公证制度以来,遗嘱公证作为一种法律现象和公民自我保护的法律形式,已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票据法理论除强调票据行为的形式要件外,还把票据能力和意思表示作为票据行为的实质要件。但是,票据能力和意思表示若具有实质要件意义,则与票据行为的要式性、文义性、无因性、独立性等特征相矛盾,也与促进票据流通的票据法理念相冲突。从票据法及票据行为的个性考虑,票据能力欠缺和意思表示瑕疵仅能作为一种抗辩事实,而不能以此否定票据行为的效力,即票据行为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实质要件。  相似文献   
6.
如果用图形表示的话,贵州的多元文化应该是一个多维的网格空间。这个多维网不仅代表着文化本源的49个民族,而且还代表着每一个民族后面所可能拥有的更丰富的文化细分。"融而未合"的多元文化贵州处在川、滇、湘、桂之间,是西南民族流动的大走廊,也是古代南方的四大族系,即氐羌、苗瑶、百越、百濮四大族系的交汇地。之后,演变成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彝族、土家族、白族、瑶族等多个单  相似文献   
7.
权利的边界     
图为一家超市为震慑和防范小偷,在入口处树立提示牌,将一些受到过公安机关处理的惯偷照片公之于众。无独有偶,最近,深圳警方也在繁华路段设置防扒广告,公开了一些惯偷照片。这样的做法,不少市民表示支持,认为震慑了犯罪行为,而一些法律界人士则认  相似文献   
8.
9.
徐英杰 《法制与社会》2013,(25):268-269
意思表示错误是造成意思表示瑕疵的重要事由。我国目前尚未建立意思表示错误制度,学理上对与此有关的很多问题还存在争议,本文拟从两大法系关于意思表示错误的比较研究、我国立法现状及意思表示错误有关问题的理解等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