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46篇
中国政治   54篇
政治理论   9篇
综合类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芝 《团结》2005,(2):38-38,41
现在的初中语文课本,还选着一篇文章,叫《送东阳马生序》。名文不厌百遍读,这篇传诵数百年的文章随着时间的进程,不仅不失其永恒的魅力,而且总是给人新的启迪。文章的作者宋濂,字景濂,浙江浦江人。文章的最后一段,说明了此文的缘起。他的金华府同乡东阳人马君则,去拜见他,写了一封很长的信作为见面礼,藉此向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请教问学,还告诉他自己将回东阳一趟,去探望老家的亲人。这位同乡后辈的举动,深深地打动了这位老前辈的心。于是,宋濂展纸渍墨,写下了这篇送行的赠序。一位在国子监读书不过两年时间的后辈,一位后生小辈居然获得这…  相似文献   
2.
吴昆 《党课》2013,(16):124-125
课本收藏近几年非常热.晚清民国时期的课本价格一路看涨,比几年前翻了好几番,主要原因是这些课本存世很少,而且古朴厚重,很受收藏家的喜爱。而“文革”课本由于年代不够久远、存世量较大、易于收集,行情并不被看好。但本人却觉得“文革”时期的课本不仅仅是教材,而且还是那段独特历史的见证,有着明显的文化和政治印记.收藏一二也很有趣。  相似文献   
3.
宝岛台湾是一个在小学课本上出现过的名字,课本里的她是一个物产丰饶、经济发达的现代化社会。多年以来,总梦想有朝一日可以身临其境,一睹芳容。机会终于来了,2014年9月1日,我很荣幸作为北京联合大学一名交换生,赴台湾中原大学开展为期5个  相似文献   
4.
邓康延 《今日广西》2012,(12):44-45
一个年代的课本,散发一个年代的味道。小学课本是儿童人世后由家及国的第一条路径,皆是各年代的七八岁孩子的启蒙读物。生不同时、学不同课、年龄相仿的孩子.他们各自的生存和教科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5.
不沉的学校     
陈卓 《廉政瞭望》2012,(22):66-66
当语文课本再次翻到第十课,站在讲台上的王升安显得比以前更加自信。在无数次翻开这篇题为“北京”的课文之后,这位小学二年级的老师终于可以讲讲自己亲眼见到的北京了。王升安没有告诉学生的是,他去中央电视台录节目了。  相似文献   
6.
张映勤 《党课》2012,(12):118-119
岳阳楼是因了一篇文章而闻名天下的,这就是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中学课本总少不了这篇名文,20多年过去了,我基本上还能倒背如流:“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篇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至少让两人一楼一名言流传于世。两人就是范仲淹与滕子京,一楼自然就是岳阳楼了。至于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早已成了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7.
教科书之思     
《同舟共进》2013,(5):3
在一个人的成长阶段,教科书是获取知识、累积文化底蕴、培育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梁启超有言:"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推而及之,也可以说,欲新一国之文化、精神气象,必先优其教科书。  相似文献   
8.
正它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我们不加以保护,等到将来的某一天我们的子孙只能在历史课本中查到它们的时候,那将是多么巨大的损失和遗憾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已经有数不清的辉煌的文化遗产被岁月的风沙掩埋了,已经有无数伟大的创造被时光的洪涛淹没了,消失的文化与文明不能再生,我们只能面对着远古遗址黯然神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满足人们认知世界、认知历史、认知特色文化的需求,但它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我们不加以保护,等到将来的某一天我们的子孙只能在历史课本中查到它们的时候,那将是多么巨大的损失和遗憾。  相似文献   
9.
树魂     
温家宝总理曾在剑桥大学演讲时提到胡杨树,"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这是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精神的象征。一棵树,承载起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真是了不起!一种敬仰从心底油然而生。记起中学时代,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这是虽  相似文献   
10.
水韵涵江     
正1水,是城市的摇篮。以水命名的涵江——我的故乡莆田涵江,当然不能例外。涵江之"涵",内涵十分丰富,它在各类辞书中至少有三种解释。其一为形声字,从水,指水泽众多、水波荡漾。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其名篇《石钟山记》中,曾用"涵淡澎湃"4字来形容长江之水。涵江虽不能与长江相比,但莆田三大溪流——木兰溪、延寿溪与蔌芦溪皆在此汇聚入海,三溪六岸更有无数沟渠湖塘在平原上编织成千丝万缕、千孔万眼的银色水网,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