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发轫于西周时期,成型于秦汉时期,经历了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台谏相辅、台谏合一的体系演变。监察制度包括职掌巡视纠弹的御史体系与谏诤封驳的谏官体系,两个体系相辅相成便能发挥约束权力的功效;当谏官体系日趋衰弱、与御史体系混为一体的时候,监察制度整体效用也大为削弱。有必要在探究不同监察制度体系演变更替之后,进一步分析古代监察制度权威性的根源、有效性的基础,以及制度理念和功能蜕变的压力。  相似文献   
2.
现代意义上的"智库"机构,在中国古代应该是没有的。但如果论向决策者提供咨询服务的,则以下两种情况较为常见:一是某些官职具有咨询、参议与信息搜集整理等方面的职能,为君主或长官决策提供服务,其职能与智库类似;二是古代知识分子以个人身份为君主或长官出谋划策,这些人形成一个群体,便自然成为一个智囊团。这两种情形在有些情况下可能重叠,比如,长官有时可自辟僚属,这些僚属一方面在封建官僚体制中拥有一定的职位,为国家而工作,同时他又与长官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唐代言谏监察制度的发展引人注目,尤其在唐初,言谏政风长盛不衰,其间"贞观谏风"的勃兴更成为后世艳羡的治世象征。一、选拔谏官不拘一格唐初高祖、太宗统治时期,谏官等级主要由散骑常侍、谏议大夫、给事中(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构成。散骑常侍(荣誉头衔,多授予年高  相似文献   
4.
张鸣 《法制博览》2009,(21):9-9
谏官和御史,在古代又被称为言官,用白话讲,就是说话的官。这种官,没有别的职责,就是要说话。民国时上海有“自相人”,白相,上海话就是玩的意思,白相人,就是靠玩来混饭的人。说话官,白相人,正好是一个对子,跟“如夫人”对“同进士”类似。  相似文献   
5.
云中君 《各界》2013,(3):48-51
谏官的遭遇,瑟本和王朝的命运起伏柏始终,西汉开国时,君主清明,也听得进谏官的话,到了江河日下的汉成帝、汉哀帝时,表面上还听听谏言,但在“底线”问题上毫不妥协。这条“底线”,对汉成帝而言,就是皇后赵飞燕,对汉哀帝而言,就是男宠董贤。  相似文献   
6.
谏官制度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自下而上监督最高统治者的权力监督体制,古时著名的盛世时期往往伴随着政坛言谏活动蔚然成风。通过探讨唐、宋、明三个朝代的谏官言官制度对政坛权力制约的可行之处,联系当今环保法治中出现的现象,提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白谏制度历代相承,有利于政治清明和皇权巩固,同时也存在固有的弊端。宋代的台谏制度有自己的特点,谏官为皇帝亲自任免,起到协调统治关系,维护朝纲政纪的作用,但也有使皇权独裁无限发展,干预相权等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8.
阳城的正气     
唐德宗时,有个叫阳城的人,居官刚正不阿,索有名望。他先是做谏议大夫,嫉恶如仇,敢怒敢言,大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慷慨之气。然而,就因为这“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胆识气魄,惹得皇帝不高兴,谏官没做多久,就被逐出京城,贬为道州刺史。阳城虽然接连受到打击,依然豪气不减,到了道州任上,又为百姓干了许多好事。  相似文献   
9.
赤霄居士 《各界》2013,(1):39-41
谏官是古代言官的一种,专门负责监督和提意见。传说中尧舜时就有了“纳言”的谏官,后来齐国的大谏,晋国的中大夫,楚国的左徒,都属于谏官性质。春秋战国是谏官的黄金时代,彼时风气开放,言者无罪,上至公卿大夫,下至黎民百姓,都可以谏言君主。  相似文献   
10.
田秋一生,办了很多大事,其中以开发贵州文教为最有功劳。他在朝廷做谏官期间,以他亲赴昆明应试之苦,耳闻目睹贵州学子远赴昆明应试之辛劳向皇帝上《开发贤科以宏文教疏》。疏中生动地叙述了学子们起赴云南应试文种种困苦;"有家贫川资不敷者,有幼弱而不能徒行者,有不辛劳而返于途中者,至于长跋涉中冒瘴毒而病于途中者往往有之……"。嘉靖十六年(1537)贵州首科乡试,从此贵州省有了自己的乡试科场。田秋为庆贺贵州有了自已的乡试孝科场,鼓励学子上进,为所有考生义买了首科考卷。之后,田秋为了发展贵州教育,培育贵州人才,从长计利,结合贵州山区人民多贫困的实际,他率先拿出一笔钱,并倡导士绅共同捐买了卷田。免除了应试贫困学子缺钱买卷之忧。故贵州乡试自明嘉靖十六年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