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芦洋 《学理论》2011,(15):48-49
亨里希.李凯尔特是新康德主义弗赖堡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延续了德国哲学中重视历史学研究的传统,按照将"质料分类原则"、"形式分类原则"以及"价值"原则相结合的方法,将经验科学划分为自然科学与历史的文化科学。这种划分方法超越了传统划分经验科学的方法,对于将文化科学从泛自然主义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马基雅维里基于人性的自私自利与意大利内忧外患的现实,指出共和国不可能像古典政治学所说的那样依赖德性的完善而自然生成,需要人为地加以创建。他援用古希腊政治学说中的形式与质料这对范畴,作为其创建共和国与改造社会的方法论基础。这样,创建者的政治目标、政治信念与政治技巧就成为决定共和国创建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质料意义上而言,欧盟已经存在有宪政雏形。哈贝马斯认为,制宪将会促成欧洲范围内全方位、多层次的大辩论,为各国协商对话和沟通创造契机,产生政治公共领域,培育共同政治文化。文章指出,一部形式和规范意义上的欧盟宪法是社会治理系统工程的开端和象征,代表着一种新秩序,无论是在欧盟内部还是在世界舞台上。  相似文献   
4.
刘志洪 《学理论》2009,(20):112-113
康德十分强调先验唯心主义是不同于质料唯心主义的唯心主义。在康德看来,质料唯心主义的唯心之所在是否定、怀疑心灵之外的物质的存在,而先验唯心主义的唯心之所在是认为人不能认识物自体本身,只能认识物自体提供的表象。肯定物质的存在是先验唯心主义与质料唯心主义的根本异质之点。  相似文献   
5.
刘宗懋 《学理论》2015,(7):79-80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完全建立在关于实体问题的讨论上。本文从实体的原初含义出发,重点研究亚里士多德有关实体的论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范畴篇》认为具体事物是第一实体;其次,《形而上学》第七、八、九卷认为形式——本质是第一实体;再次,《形而上学》第十二卷认为理性——神是第一推动者,是最高的实体。文章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思想进行研究,认为其意义在于对柏拉图的"理念论"的批判,指出普遍性不能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亚里士多德并没有真正解决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现象学运动的奠基性著作《逻辑研究》中,胡塞尔根据意向性理论确立范畴直观的合法性。范畴直观学说是胡塞尔现象学的重要支点,但对于该学说论证过程的一些关键环节,学界至今未有定论。本文围绕范畴直观的质料与行代现者这两个核心问题,通过现象学描述的方式重构范畴直观学说,并着重考察其中最关键的“范畴代现”问题,最后探讨这个学说对于回应近代哲学中感性与知性之问题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蒋家华 《求索》2013,(2):84-86
现存有关研究“行像”的文章所定格的时间、地域。大抵在9—11世纪的敦煌地区,所引用、论证的文献基本上来自敦煌文献。事实上,5世纪末、6世纪初的早期汉地洛阳的‘行像’活动已经非常频繁和壮观。笔者以《洛阳伽蓝记》为文本参照,对于汉地早期的行像现象将从民俗、美术学的角度,关于巡城现象.以及‘行像’主体佛像的质料进行论述。兼及文献中的‘行乐图’进行简略阐述.从而勾勒出北魏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时期(493年一534年)北方佛教“行像”的概貌。  相似文献   
9.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说,任何事物都是形式和质料的统一,形式和质料是构成具体事物两个不可分割的基本方面。所谓的质料是内容的朴素直观的表达,质料是个抽象的个体化概念,内容是个具体的总体概念。内容是质料的组合,质料是构成内容的成分。事物的内容表现为纷繁复杂,同类事物的内容可能是大不相同的;而事物的质料却是纷繁复杂的同类事物的不变的成分,是构成同类事物的共同基础。所谓的形式是质料形成内容构成事物的联系方式和结构,从质料到内容,不仅是质料的数量组合,更是一个由形式联系和作用的结构和过程。质料(内容)与形式是行政学…  相似文献   
10.
朱熹理气论与心性论中存在着明显的二元论倾向,其实质是事物之形式因与质料因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集中体现于对动力因归属的说明之中。朱熹反对道家“有生于无”、佛家“作用即性”的命题,为现实世界以及儒家伦理规范寻求本体论的支持,则是导致其理论矛盾的社会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