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5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双蓉  归青 《求索》2013,(9):147-149
辞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独有文体,它滥觞于先秦,发展繁荣于两汉,一直延续到清朝,历时二千多年。辞赋艺术自身的演进发展,又不仅契合于中国古代文学思潮,而且与辞赋所表现之文化气象,以及历史上“献赋”“考赋”制度关系甚密,并由此显示出辞赋在各个时代既相承又异趣的艺术风貌。本文从辞赋的源流与艺术智慧入手.着重研究了两宋辞赋特质及其文学精神的重塑.结果显示审美与致用这两大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左右了辞赋观念在两宋时期演进的大部分行程,而当其全部行程结束时,占据支配地位的则是美与表现力.  相似文献   
2.
祢衡之死     
祢衡是汉末的辞赋家,从小就蛮“有才”,也自视颇高,性格非常刚直傲慢。 由于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向曹操推荐,曹操召见了祢衡。但在大庭广众之下,他把曹操手下诸臣贬得一文不值——荀或可使吊丧问疾,苟攸可使看坟守墓,张辽可使击鼓呜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乐进可使取状读诏……其余皆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  相似文献   
3.
红柳,沙漠中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植物,根扎得深、触须伸得长,不但能防风固沙,而且也是治疗风湿病的良药。故有“观音柳”和“菩萨树”之称。当代辞赋家蒋红岩著有“红柳摇风锦绣文,叶飘纷落杏花村。醉吟诗骨词魂瘦。秋水无痕空照人。”的绝句。一如在新疆扎根的基层民警。  相似文献   
4.
在汉赋发展史上,贾谊是一位处于转折时期的继往开来的重要作家,他既以其杰出的创作成就成为骚体赋的最有力的代表性的人物,又以他的作品为汉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自铸伟词,兼容典故,广譬博喻,上继承屈原文学的传统,下奠定了汉赋之基础,开启汉赋的先河。  相似文献   
5.
傅玄的辞赋数量颇多 ,且绝大部分为咏物之作 ,所咏题材广泛 ,却基本遵循立象尽意、设象显情的模式 ,很少有随机而发、淋漓挥洒的激情。他在理论上提倡语言的赡丽、结构的精致和“假喻达旨”的表现手法 ;在创作上则通常运用绮丽的文辞、短小的篇幅、精美的句式和意象 ,通过物象的描写来表现预设的情志。傅玄的辞赋理论及其创作 ,对两晋南朝的赋风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邹福清 《理论月刊》2007,(11):116-118
屈原是"诗人"还是辞赋之士?自汉代提出这个问题以来,历代士人争论不休,一直持续到明末清初。汉代士人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汉代以来,士人为什么如此关注这个问题?从中国的经典诠释传统入手,深入认识"诗人"、辞赋之士这两个概念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揭示出历代士人在解读屈原时,力图将屈原形象定位于"诗人"或辞赋之士的不同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7.
吴寒 《学理论》2012,(9):33-36
楚文化从春秋中期开始就和吴越地区有诸多交流。在战国时期尤其是楚国占有吴越之地并东迁之后,来自楚文化传统的影响就进一步渗透到了吴越地区。这种影响体现在文化风气、风俗器物上,促使辞赋文化圈在西汉发生于吴地而为之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文化繁荣。我们可以说,楚文化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吴越之地的社会风尚,使之由之前的尚武向崇尚文教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  相似文献   
8.
从1915年到1965年五十年间,毛泽东在其许多著作或讲话中,时常提及宋玉及其作品,多次将宋玉《风赋》、《登徒子好色赋》等推荐给党的高级干部们阅读;巧妙点化宋玉辞赋中的词句,推陈出新;或将其成语典故信手拈来,古为今用;甚至能熟练背诵其经典中的精彩片段,并对宋玉其人及作品给与非常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自唐代以来形成的律诗与绝句,在古代诗体中通称为“近体诗”。它的形成过程源远流长,汉代辞赋中就已经追求排比对偶。至魏晋以后,骈文流行,对诗歌的艺术形式影响颇大。  相似文献   
10.
刘培 《湖湘论坛》2011,(4):110-114
宋代辞赋是宋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辞赋发展中开拓新路的重要一环,是促成宋代散文平易流畅而又深婉蕴藉风格的重要因素。宋代辞赋中,以流畅而富于理趣的美文为主,宋赋在发展中,在追求忧患意识的表达、哲理与情感的融合、追求骈散配合的流转自然等方面多有开拓。宋代辞赋研究的被冷落,与元代人的辞赋观念有关,更与当下浮躁蛮悍的学风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