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8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尽管没有明确的宪法根据,但韩国国家赔偿法除了规定公务员职务不法行为引起的国家赔偿责任外,还确立了公共营造物设置或管理上的瑕疵引起的国家赔偿制度,并通过广泛地学术讨论与较完善的判例制度,将这一制度加以具体化,确立了赔偿责任成立要件理论、免责法理、赔偿责任承担者制度、赔偿标准、请求赔偿程序等理论及制度,并形成了其特色。这对于正在积极思考引入相关赔偿机制的中国学术界及实务界而言,具有很多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所谓"造物节",即对国内涌现的新节庆所做出的美学意义上的概括。它集中体现当今由经济因素驱动的商业性艺术节的三个特征——"造"(创造性)、"物"(商业性)、"节"(仪式性、大众性)。借此范畴,可以鸟瞰节庆时代艺术发展之状态趋势,勾勒文化产业盛会之美学蕴含。造物节的由来体现在神文、人文和物文三个维度,其演变诠释了由神的节日到艺术家的节日再到全民的节日的发展过程。在今天,创造性是造物节的美学要旨,商业性是造物节的经济诉求,大众性是造物节的社会旨归。通过以创造精神引领,以物质文化支持,以节庆氛围渲染,造物节有利于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文化与商业的和谐互促,最终让百姓从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受惠,真正将文化产业的繁荣当成自己的盛大节日。这正是"造物节"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3.
自从人诞生的那一刻起,实际的造物活动就一刻都没有停止过。人们有意识地改造着自然界,使自然界被赋予了人的意义。从最初的物质文明创造开始,人类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吃、穿、住、行这些事关生存的基本问题,所以最初的  相似文献   
4.
李金娟 《求索》2011,(1):96-97,15
自汉代,禅经思想由印度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碰撞与交融。于是,禅学在推动中国艺术文化发展进程的同时,也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与禅经有关的造物艺术品大量出现。魏晋以来,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禅经造物与装饰艺术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题材与艺术表现形式,折射出中国艺术设计史和中外文艺交流史的发展脉络。从这一意义上讲,将禅经艺术纳入中国艺术史的研究范畴,不仅可以拓宽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视野和范围,同时也将为研究中国艺术民族风格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公共营造物的使用者和设置、管理者之间是一种行政法律关系。日本于1947年颁布的《国家赔偿法》首次将公共营造物瑕疵管理责任纳入国家赔偿的范围之内,并通过一系列判例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赔偿制度的理论体系。公共营造物瑕疵管理责任的立法理念、责任根据、构成要件、证明责任是这一领域研究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欧阳慧 《求索》2008,(7):97-98
对中国传统科学艺术观的理解不仅是科学层面的观念,更重要的是上升到哲学理念,本文中倡导的是在正确认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中扩展传统的造物思想。而明式家具的品格特征又充分证实了中国人在传统哲学思想下的高超技艺。  相似文献   
7.
陈聿东 《求知》2013,(3):66-66
中国的花鸟画源远流长,历代名家辈出,成为中国画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在津城花鸟画领域,单连辰的中国花鸟画以田园诗般的雅美意境,得到美术界行家和观赏者的认可和好评。单连辰先生早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受过系统的造型能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8.
江涛 《法律与生活》2013,(23):42-43
《圣经·创世纪》中有这样的描述:那时,上帝看到世界都挣扎在无边的黑暗和冰冷中,于是,造物的第七天,上帝说:“要有光明。”从此,人类拥抱光明的脚步从未停歇。  相似文献   
9.
工程是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以往几种流行观念的分析 ,得出了工程是造物的过程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传统造物的“器以载道”思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传统造物的意境即“器以载道”,这种中国传统造物艺术是通过形态语言传达出一定的趣味和境界,体现出一种审美愉悦和审美功能。具体而言,其体现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是社会的和谐有序;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是天人合一;体现在人与物的关系中,是心与物、文与质、形与神、材与艺、用与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