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3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22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形成受到了康德道德哲学深刻的影响,这不仅可以从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理论方法、基本结构和理论价值等宏观方面体现出来,同时在微观上也有所表现,如在定言命令、自律等概念上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关联。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在很多重要的地方倚赖于康德道德哲学的一些假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康德道德哲学的创造性继承,同时又解释并澄清了康德道德哲学理论中的部分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2.
李志江 《求索》2007,(1):131-133
基础主义是西方哲学的一种论证传统,这一论证方式也深深浸透到西方道德哲学中。在道德哲学中,基础主义主要表现为概念定义的、人性论的和理性主义原则论的三种模式。但它们作为伦理学方法,并没能使人类的道德走向统一,或增加共识。这种失败来自于基础主义自身逻辑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3.
康德道德哲学的出发点是自由,而其政治哲学是以其道德哲学为基础的,自由在其哲学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其政治哲学的本质特征。正义作为外在自由准则,为个人自由规定了界限,并且他关于政治与道德的统一在其正义学说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社会中的实践同一性凸显为一种特殊的"显规则"与"潜规则"的争论,这一争论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相关。从道德哲学的视角看,争论主要集中为中国社会应该是"礼俗型"社会,还是"法理型"社会或是"礼俗-法理型"或"法理-礼俗型"社会,论者分别从传统与现代关系的不同视角上阐述各自的价值立场,理由各异,莫衷一是。不同于道德哲学或法哲学的价值先行,用一种社会学的"危机-反应"模式,以应用伦理的方式思考这一问题,同时,借用涂尔干在思考自杀问题上的思路和方法,可以将当前中国社会实践同一性问题归纳为"利己主义"、"利他主义"和"反常"三种类型,其所对应的伦理问题分别是德福相配的问题、正义与善的问题和幸福观的问题。由此可以具体地研究和解决问题,价值选择的依据是实践的需要,而不是各种价值间的先验比较。应用伦理的方式或许是思考实践同一性问题的第三条道路。  相似文献   
5.
宇海金 《求索》2011,(1):143-145
康德在其道德哲学中主要论述了道德情感和病理学情感两类情感。道德情感有敬重和爱两个维度。道德情感不是道德行为的依据,而是道德律作用于主体的结果,它源自于理性概念。病理学的情感出于人的本性,是服从于自然秩序的情感。康德认为,情感主义伦理学失误在于以病理学的情感作为德性的依据,混淆了善恶、快乐与痛苦之间的关系。康德论析了情感因素在道德行为中作用,排除了把快乐或幸福冒充为德性根据的、贬低人类的说教,从而批判了幸福主义、快乐主义伦理学。同时,康德指责情感主义过分强调情感作用,从而预防了道德的"狂热"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6.
“公德”和“私德”及其相互关系是梁启超道德哲学的主要内容。在进行道德革命时,他用资产阶级的“公德”批判中国传统道德的“私德”;在进行道德建设时,则用中国传统道德的“私德”去补充资产阶级的“公德”。梁启超从“公德”到“私德”的转化,是从道德革命到道德建设的深化,是思想上的前进,不是思想上的倒退。  相似文献   
7.
尼采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伦理学家、唯意志论者。他在道德哲学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否定基督教的信仰, 宣称"上帝死了",重估道德价值;确定自立善恶的"非道德主义";构建新的以生命为基础的善恶彼岸的道德;建立新的道德谱系,虽有局限性,却是当时的巨大进步,为20世纪道德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思想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周丽艳 《人民论坛》2011,(8):212-213
艾丽丝·默多克的道德哲学思想重视人的精神性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对当代德性伦理的复兴产生了积极影响。她呼吁伦理学回归启蒙以前对个人道德品行塑造的强调。其道德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善"是对自我之外的真实的认识,是道德追求的终极目标。对善的追求能在德性塑造、个人内在幸福感的培养中起到积极与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西方的理性主义传统在20世纪遭遇到前所有未的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迫使思想家们重新反思道德何以可能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之下,阿多诺重新思考道德哲学的问题,在他看来,道德哲学并非哲学的一个分支,而恰恰是真正的第一哲学。阿多诺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对康德的道德哲学展开批判,并进而从中发现自由和必然之间更深层次的关系。借助这一发现,阿多诺重新树立起理性的高贵地位,并重构了康德哲学中自由是道德的基础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0.
道家从文明的开端就参与了中国民族的伦理世界与道德世界的建构,是中国道德哲学体系与中国伦理精神最重要的原色之一。道家伦理具有重要的精神哲学意义。道家为中国伦理提供本体论基础,弥补了儒家道德哲学体系中本体缺失的不足;道家的隐世避世为入世的伦理提供了一个退出机制,使富有弹性的安身立命基地的建构成为可能;道家在儒家的人伦原理之外提供了一套扬弃人生和人伦矛盾的人生智慧。但是,由于其理论体系中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和人格构造中难以弥合的内在分裂,道家伦理在中国伦理精神的体系中终不能成为主流和正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