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2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3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之书     
蔡家园 《学习月刊》2012,(15):56-56
作者:蔡家园出版社:金城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1月定价:48.00元书是有灵魂的物,它既是写作者心灵世界的物化,也是阅读者观照自我的镜子。因此,人与书不是冰冷的物的关系,而是一种充满热度的灵魂关系。有人把书比作朋友,有人把书比作恋人,还有人把书比作导师。  相似文献   
2.
姚谣 《传承》2008,(13):48-49
据说,现在的年轻人已不再买书。年轻人有两个较为流行的理论,第一个理论,未满20年的书可以不读,满了20年的书,(事实上出版满2个月的书)都可以在网上下载。第二个理论是,传统出版书存在以下缺点:不可进行再编辑,收藏携带十分不便,版本缺乏个性,不可自由交换,最要命的缺点是:书价太贵!  相似文献   
3.
姚谦 《新民周刊》2022,(3):74-74
一直喜欢读别人的游记,这几年更是特别关注自然山川的旅行文章;前两天读了一位摄影师在北极、格陵兰、冰岛的旅游文章,不禁想起前年的一趟北极旅行。对于大自然的力量,只有身在其中面对时,才能深刻地感觉到它的伟大和细腻。在他人的文章、音乐、艺术作品里也多有这样的描写,好的作品除了让阅读者有亲临其境感之外,更能借景感应到作者的内心波动,而自我对照则是创作者与阅读者最可贵的交集部分。在我的艺术收藏作品中就有一件这样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李黔云 《当代贵州》2013,(20):60-60
读书是打小的爱好。小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读物,几乎是拿到什么就读什么,从参考消息、解放军报到各种连环画。记得为了买齐一套《三国演义》连环画,我把妹妹买冰棍的钱也"借"了。中学阶段,学校的阅览室、图书室以及当地的图书馆是我消磨时间的最佳场所。在那里我如饥似渴地广泛阅览各类书籍,政治、经济、军事、文学、科普等,几乎没有我不感兴趣的。书籍成为我自由徜徉  相似文献   
5.
虽然辛亥革命是一次没有完全准备好的大事件,但这一推倒皇帝、剪掉男人长辫的变革,显然给当了2000多年“臣民”的百姓和他们身处的社会形态带去了深刻的影响与变化。中国这100年的社会变迂在世界史上实在是无与伦比,足以令每一个阅读者眼花缭乱。不了解这段变迁,就无法了解今天的中国社会、中国人。  相似文献   
6.
读书如远行     
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旅行,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探险,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心灵的飞翔,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心灵的美容,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滋养,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心灵的呼吸……这些关于阅读的诸多  相似文献   
7.
杂志是一种个性化的传播媒介,阅读者进行选择时掺杂了个人的情感和偏好,实际阅读的内容也就是他想要了解的内容。一家实力媒体老总的理解则更为深入“:杂志与读者的关系是一种持续而独特的私人关系,它就像一个你可以信任的密友或家人,时而提出建议,时而谈论你喜欢的话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陪伴你。任何其他媒介都无法在受众心中获得这样的地位,这种特殊地位使得杂志与读者保持着一种特殊关系,并进而转化为厂商的广告价值。比较极端的例子是,有的读者甚至能够指出上期的某则广告没有在这期刊登。”一家杂志要想发展壮大,关键在杂志…  相似文献   
8.
英国人喜欢读书的良好习惯是有口皆碑的。在地铁上、公共汽车上、公园路旁的长椅上以及纪念馆的台阶上和阳光下的咖啡馆里,时时可见阅读者们的身影。他们那种安静怡然,沉浸在阅读快乐中的专注神情让人过目难忘。  相似文献   
9.
言青 《学习导报》2008,(6):63-63
得中原者得天下,得阅读者得天下。在吉都郑州这块文化沃土举办的第十八届全国书博会是一次品牌文化的展会,好书如云,论坛精彩。“在全民阅读中关注新农村文化建设”、“切实提高农民阅读水平”、“推进阅读,撬动中国教育改造”、“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阅读,全民行动起来”,为全民阅读营造出浓厚的氛围。  相似文献   
10.
傅树清 《工友》2014,(6):59-59
正熊文是我近年认识的很富个性和创造力的一位女版画家。她所创作的版画作品,不论什么题材,不论是古典还是现代,也不论是写实还是写意,其视觉图像带给阅读者的是一种内在激情的涌动和痛快淋漓的挥洒,能在简洁中追求一种丰富与力度,在精确中追求一种绘画感所带来的当代的情理与韵致。在释放出自我视觉愉悦的同时,也凸显出自我对现实表现的思考与探索。我很欣赏她的黑白木刻作品《挥汗如雨》,整个画面围绕着劳动中的工人,用刻刀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