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称为儒门亚圣的孟子,他的思想至今仍然闪闪发光,令人深思,给人启迪。本文以孟子的赋税思想为切入点,试图透过孟子的赋税思想挖掘其背后阶级立场和价值观,并试图去发现孟子赋税思想在我国税制建设中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唐辉  唐云 《理论研究》2014,(2):48-52
伴随着我们不断将自在世界改造为属人世界,自然界不断被我们征服,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便浮出了水面,而阶级立场和人类立场能否统一便成为争论的焦点。将人和人的关系简单理解为经济关系、价值关系,将阶级立场和人类立场完全对立起来,不过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断章取义,分化与合作才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主线,它体现的是人类立场,而冲突与斗争不过是人类社会发展史副线,它体现的是阶级立场,合作是人类社会的起点,也必将伴随人类社会始终,斗争只是发展的一个环节。无产阶级立场不能代表全人类立场,阶级立场必然伴随着社会发展统一于人类立场,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就是两者统一的标志,两者的统一依赖于阶级合作共建政府而非斗争。  相似文献   
3.
一 在50岁以上的人当中,肯定有人会认为,这个题目值得做文章,而且要大做特做。马克思主义一诞生就向世人昭示了自己的立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无产阶级的理论家。”“共产主义作为理论,是无产阶级立场在这种斗争中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理论概括。”毛泽东同样是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相似文献   
4.
准确地揭示"意识形态"的内涵是科学地开展意识形态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由于方法、视角和价值取向不同,学术界关于意识形态的内涵有虚假与真实、肯定与否定、有意识与无意识、理论形态与实践倾向、存在与终结、认识分析与阶级分析等诸多对立性认识。系统地梳理学界关于"意识形态"内涵的认识,有利于人们更为深刻地揭示"意识形态"的本质性规定...  相似文献   
5.
《精神文明导刊》2007,(3):17-21
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周恩来  相似文献   
6.
《精神文明导刊》2011,(7):20-20
雷锋精神是什么?雷锋精神是大量“举手之劳”的集合体,诸多“善小而为”则是雷锋精神的坚实载体。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通过他做的大量细小好事体现出来的。平凡而伟大的雷锋,几乎天天都在做善事,献爱心。“轻轻的年龄,平平的事迹,短短的记述,滚出革命战士的火球。”(《谢觉哉诗选》)。其中一个原始动力,就是雷锋从老党员张书记、受苦受难的好妈妈、老乡长彭大叔等人身上以及一些进步的书刊中,领悟到:要成就一番大事业,  相似文献   
7.
国共合作进行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铲除了一大部分地方军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力.但是,只要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还存在,他们就要在中国培植其代理人;只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还存在,帝国主义侵华的代理人就会不断出现.  相似文献   
8.
杜康 《今日浙江》2010,(13):46-47
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各行各业、各种人群中传承和弘扬的雷锋精神,对于全党和全国人民,都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一面永不褪色的光辉旗帜。雷锋精神中蕴含的“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与当前纪检监察干部“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的根本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雷锋精神"业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张文化名片,一座不倒的精神丰碑,一个价值的坐标,"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一位普普通通的士兵,以他自己短暂的生命深深地感动了一个时代,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什么是"雷锋精神"?周恩来总理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