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杨嫦 《湘潮》2016,(4):251-254
谢冰莹,1906年出生于新化大同镇谢铎山的一个小乡村,原名鸣冈,字凤宝,因父亲是清末举人,谢冰莹从小便随父读四书五经,12岁进入大同女校学习。1920年转到益阳信益女子中学,1921年夏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未毕业即投笔从戎。1926年冬前往武汉两湖书院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六期女生部受训,1927年随叶挺的革命军西征,开始创作《从军日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兵作家,也是一名作用非凡、颇具影响的抗日女将军。早年曾与陈天华、  相似文献   
2.
邬梅丽 《湘潮》2016,(4):247-250
谢冰莹(1906-2000),原名谢鸣岗,字凤宝,笔名林兰、南芷、英子、忆萍、阿木林、纪佬、冰莹女士等,湖南新化铎山人。早年与陈天华、成仿吾一同被称为"新化三才子"。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女兵。1927年出版《从军日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兵作家,大革命时期一手握笔、一手拿枪的文坛武将。她以女兵的姿态、朴质的文笔和木兰以后罕有的独特感受写作的《从军日记》,风靡文坛,成为北伐战争弥足珍贵的历史记  相似文献   
3.
100年前的今天,武昌城头的清脆枪声划破长空,千年帝制应声坍塌。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了!然而为了开启这道中国进步的闸门,多少人泣血呐喊,多少人抛家舍业,多少人赴汤蹈火,多少人壮志难酬。历史:应当铭记他们。  相似文献   
4.
华兰 《侨园》2013,(9):71-71
<正>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总理之下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黄兴任执行部庶务,负责协助总理主持工作。当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纷纷加入同盟会,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研读军事的留学生尤其踊跃。入会者都要签署一份由孙中山拟订、黄兴与陈天华审定的盟书。盟书签毕,由总理孙中山领着各人举起右手,向天宣誓。在干事部未成立之前,各人的盟书暂由总理保管,而孙中山本人的盟书则由黄兴保管。然后由孙、黄在另一个隔开的室内向  相似文献   
5.
近代湖南烈士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一家一家的出烈士,或夫妻双双赴死,或父子先后遇难,或兄弟共同献身等等。本文的两位主人公——彭遂良和彭昭,就是一对在辛亥革命中为国捐躯的亲兄弟。彭氏兄弟是宜章人,彭遂良生于1879年,居长,彭昭生于1884年,居次。早在辛亥武昌起义之前,兄弟俩就加入了同盟会湖南分会,并于1906年参加了湖南各界公葬陈天华、姚洪业二烈士的反帝爱国大游行。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以后,代表中国传统秩序的“天下”观念与朝贡体制在列强船坚炮利的打击下,逐步解体。源自欧洲历史经验的“民族国家”观念一步步地成为中国社会进行思想与行动的主体意识。不过,十九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7.
李钧 《理论学刊》2012,(2):110-114
爱国主义是传承千百年的优秀文化传统,这一传统在现代中国文学中得到了传承与发扬,陈天华可谓是现代中国“民族主义文学”的开山者.《陈天华集》主要收录了政论文、说唱弹词和政治小说三类文体,整体风格沉郁雄宕,格调悲壮刚烈,布局奇警新颖.陈天华著述以旧形式容纳新思想,将爱国救亡主题与种族革命、新民立人思想有机融会于文本,尤其是对国民劣根性和入主出奴心理的批判,促生了五四新文学的启蒙主题;陈天华的著作集思想性、抒情性与现实性于一体,可谓警世黄钟、觉民木铎、醒狮初吼.  相似文献   
8.
正"睡师论"源起于西方基督教话语中常见的"唤醒东方论",先是被清末外交家借用来阐释中国的外交姿态,继而被粱启超化用,并创作了一则关于"唤醒睡师"的寓言。清末革命宣传家将"醒狮"立为民族国家的象征符号,将之应用到各种民族主义宣传之中,在各种宣传包装之下,"睡狮论"逐渐融入到民众的口头传播当中。  相似文献   
9.
1905年12月8日,在日本东京,一个满脸悲愤的中国青年一步一步走向大森海湾岸边,他抬头望了一下湛蓝的天空,毅然纵身跳下大海。这位投海的青年名叫陈天华,是湖南新化人。他蹈海赴死,起因于日本颁布“取缔规则”,该规则禁止中国留学生从事革命活动。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革命风潮一日千里。日本是当时革命党人在海外的活动中心,他们在这里宣传鼓动,策划起义,搅得清政府不得安宁。为了清除这个革命策源地,清政府一再要求日本政府出面禁止。11月2日,日本文部省颁布了《关于令清国人入学之公私立学校之规程》。这个规程即“取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