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蔼 《湘潮》2015,(1):34+39
墨子的《非攻》蕴含了非常丰富的军事伦理思想。墨翟不是简单的和平主义者,他主张"非攻",却不反对"非战";他支持"出诛",更讲究"备守"。从其价值观和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他的军事思想是以"兴利除害"基本道德原则为指导,以实现"兼相爱,交相利"社会永久和平发展为目标而提出的军政方针。  相似文献   
2.
陈曦  张利国 《法制与社会》2011,(10):281-282
墨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一位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所主张的"兼爱"、"非攻"等思想在当时抑或现代都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墨子的"兼爱"思想不同于儒家之"仁爱"思想,它始终坚持从社会公众的利益出发,主张建立无差别的全人类的爱。墨子的"兼爱"思想对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儒家的仁爱忠恕与墨家的兼爱非攻、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慈悲为怀、宋明理学家的民胞物与,一共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和深沉情感。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消极部分至今仍然存在,而且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举止。  相似文献   
4.
墨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兼相爱、交相利",他在道德标准上提倡以福众人之利,提倡为利天下而献身的精神.墨子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为追求幸福的最高目标,并提出了兼爱、非攻等途径来实现这一目标,从而构建了一个逻辑体系完整的利他幸福观.  相似文献   
5.
耿爱先  宁新昌 《求索》2007,(6):126-129
谋求在和平的环境中发展、以和平的方式发展和为了和平而发展是我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兵、墨、释诸家的哲学思想不仅为和平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谋求和平发展的基本路径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墨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其"兼爱"思想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从"兼爱"入手,可以看到"交相利"与"非攻"以及阐述"兼爱"思想的现代价值。从而使我们对墨子的"兼爱"思想有一个全面的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7.
布衣出身的墨子,他的著作及其思想的提出都是为了广大百姓的安身立命而作。虽然他的思想的提出距今已有几千年,但是,他的思想仍然发出璀璨的光芒,而且和当前的"民生"精神有心有灵犀的感觉。  相似文献   
8.
作为先秦学者,墨子在国家间政治研究上有较强的方法论意识。他擅长使用类比法和实证法来进行学术研究,并注意规范命题与实证命题之间的差别,他甚至有统计学的概念和进行假想实验的设计。在国家理论上,墨子首创不同规模的行政实体行为相似性原理,这有助于解决先秦时期的诸侯国间关系是否等同于现代国际关系这一问题。墨子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观点是一种集体理性主义,它否定了个体理性主义,从而为我们通过非零和博弈来解决利益冲突问题开拓了思路。墨子还提倡非攻,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反对扩张性战争。  相似文献   
9.
彭丹丹 《学理论》2014,(3):106-108
墨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活发生着急剧变化,与当前国际局势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因此,对墨子"天志""非攻""兼相爱,交相利"等国际法思想的分析理解仍有其现代价值。从现代国际法的角度,分析了墨子思想中反映出的国家平等、反对侵略、自卫和集体安全以及合作互利等现代国际法思想,并提出在国际争端解决中要注意"非攻"的有限性和"兼爱"的广泛性,这样才能更好从现代国际法的角度诠释和运用墨子的国际法思想,造福整个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0.
墨家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历史状况提出了一整套社会变革主张,他们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要求整个社会做到"兼爱""非攻""节用",在当前社会利益分配不均、社会矛盾加大、腐败浪费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墨家的这些思想主张依然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深度挖掘墨家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以"兼爱"思想化解社会矛盾,以"非攻"思想平息社会争端,以"节用"思想预防社会腐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