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5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对方的回答证实了我先前的想法:要告诉公众我们在做什么,让他们了解我们,同时,也要尽我们所能为当地居民做点有益的事情。1457年成立的弗莱堡大学是德国最古老也是最著名的大学之一,在它的历史上,不仅自然科学出过十几位诺贝尔奖得主,而且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也涌现过马克斯·韦伯、胡塞尔、海德格尔、哈耶克等一大批大师级的人物,因此当它迎来  相似文献   
2.
美国当地时间2月21日下午,马克斯·鲍卡斯在美国国务院正式宣誓就任美国驻华大使,副总统拜登主持就职仪式。  相似文献   
3.
袁志英 《德国研究》2002,17(2):57-62
文章介绍了世界级社会学家埃利亚斯的生平和业绩 ;并对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与学术环境对他的影响进行了剖析 ,文章还着重论述了他的主要著作《文明的进程》在世界文明史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媛 《理论文萃》2007,(4):57-62
摆在笔者面前的是韦伯的两篇演讲:“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和“以政治为业”。把这两篇演讲放在一起讨论,也许会让人觉得不安:前者是1895年韦伯就任弗莱堡大学国民经济学教授时发表的就职演说,按照德国韦伯研究专家施路赫特的说法,那时的韦伯,还处于学术生涯的第一阶段,在这篇“不成熟”的演讲中,韦伯因为宣扬民族主义而招致了广为人知的指控,  相似文献   
5.
<正>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是西方学术界倍受推崇的古典社会学思想家。美国近几十年来兴起的法律和社会学派(Law and Society Movement)将他作为该学派的倡导者,将其著作奉为经典。[1]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不论是在激进的还是保守的思想家那里,都不乏韦伯的支持者和批评者。[2]不少学者将这种现象归结到韦伯的学术思想,甚至其个人性格中的矛盾性。本文试图在有限的篇幅内概括地介绍其主要的法律观点。  相似文献   
6.
陈建群 《学理论》2012,(21):4-6
理性官僚制是韦伯基于法理型权威下的一种理性化程度较高的组织模式,其效率宗旨与理性精神契合资本主义的发展目标。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标榜的新文明对早前的政治、经济乃至社会运行模式进行了改善,知识和信息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上述变化也引起了学术界对官僚制中过分强调专业分工、职能权限的划分、组织效率等原则提出了质疑和批判。他们抨击官僚制效率丧失、限制民主、压抑个性等方面。我们是否真的要摒弃理性官僚制的诸多原则,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理性的、深层的剖析。  相似文献   
7.
《现代领导》2014,(2):51-51
美国国会参议院2月6日以96票赞成、0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参议院财政委员会主席马克斯·鲍卡斯出任美国驻华大使的提名,自此鲍卡斯完成全部官方程序,正式成为美国第11任驻华大使。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0,(24):105-105
1984年12月6日,英文版《邓小平文集》作为世界领袖丛书之一在伦敦出版。1985年8月2日,英国出版印刷界著名人士、出版英文版《邓小平文集》的培格曼出版公司总经理、《镜报》集团董事长罗伯特·马克斯韦尔将一本羊皮封面、烫金精装的《邓小平文集》赠送给邓小平。马克斯韦尔对邓小平说: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在公共语境领域发生了从阶级到阶层的话语转换,这种转换可以从社会分层理论的两个重要理论源头--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各自所蕴涵的语境逻辑和当代中国整体性社会诉求中得到解释.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是一种关涉政治革命的宏观历史理论,与试图保持价值中立的关涉合法性论证的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具有极为相殊的语境逻辑.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对革命时代阶级斗争理论的"路径依赖"以及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语境误读,导致阶级和阶级斗争话语泛化.改革开放后公共话语发生的从阶级到阶层的转换是对中国社会整体性诉求的恰当回应,但这种转换并不表明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应当退出公共语境.  相似文献   
10.
德国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曾经说过:"一个伟大的民族并不会因为数千年光辉历史的重负就变得苍老!只要她有能力有勇气保持对自己的信心,保持自己历来具有的伟大本能,这个民族就能永远年轻."[1]中华民族的这种"伟大本能"就是强固不变的中华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