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基雅维里的代表作<君主论>对于现今的政治领导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蕴含丰富的政治领导艺术,如政治领导应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能够鉴别人才;具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掌握激励下属的能力;具有辩证和与时俱进的思想;并且能够以史为鉴,认识到人民的重要作用.从政治领导的角度看,对<君主论>不能采取"拿来主义",而活用则是关键.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从政治伦理学的角度剖析"马基雅维里问题"的逻辑结构与理论实质,从而论证简单地通过兼顾目的与手段之正当性的路径难以解决该问题.原因有二:其一,"马基雅维里问题"的逻辑结构与常规的推理模式相悖,反映出从应然判断推出实然判断的困难;其二,"马基雅维里问题"实质上蕴含了两种或以上均能明确说明自身正当性和重要性的基本价值诉求之间不可公度的根本冲突.  相似文献   
3.
马基雅维里一方面继承了古典共和主义的政治自由观点,另一方面,从国家理性的角度,寻求一种超越道德、宗教和君主的自由,希望对外创造独立,对内维系共和。他不仅承认自由是一种政治自由,还承认自由必须免于专横暴君的统治,即共和主义,以及一个国家不受其他国家控制的自由。  相似文献   
4.
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家马基雅维里的政治理论,切断了国家、君权与上帝的联系,使国家学说与宗教神学相分离,使政治理论观点摆脱了道德的束缚,掀开了政治学说的新篇章。他既鼓吹君主制又讴歌共和制的二元化政体理论,是符合意大利现实的进步思想。马基雅维里的政治理论,奠定了近代资产国家学说和政治学说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言论冷血的马基雅维里,一直被视为“非道德主义”的典型代表,受到人们的谴责。事实上,教导别人虚伪的他,却是一位富有政治诚信原则的思想家、外交家。他爱国、爱哲学、爱妓女;他拒绝阿谀奉承,经常顶撞地位比他高的人;他强调君主要取信于民,理性把握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在温情和诚实的外表下熟练运用统治艺术,建立信义之邦。他创立了专制时代下实现政治诚信的原则,赢得了“西方近代政治学之父”的称号。  相似文献   
6.
论马基雅维里的政治哲学——解读《君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基雅维里是一位备受争议、影响深远的政治思想家.他以实用主义的态度,把政治与宗教和道德相分离并且区分了两种不可调和的道德世界;他的自由观代表着"政治独立"和"共和自治"两方面内涵;他的法律观包含着应然法律和实然法律两个层面;他论证了权力之所以合法是因为权力合乎人性、合乎道德、合乎目的.  相似文献   
7.
十五、十六世纪之际,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写过一部非常著名的著作《君主论》,以此作为“最宝贵和最柯价值”的礼物献给国土殿下。马克思给予达部不朽的著作以很高的评价。书中,马基雅维里谈到一个“诊断”与“治疗”的辩证法,用“诊断”和“治疗”的炎系形象地比喻了一个社会问题的状况。他说,“正如医生们就消耗热病患者所说的情况一样,在患病初期,  相似文献   
8.
与个人生平、时代等因素关系密切的马基雅维里政治思想,始终以历史人性和政治社会互动为理论视角,并以历史和现实中具体的国家政治实践作为分析的核心内容。其中历史性眼力是重中之重。学术界在对马基雅维里政治思想的研究方面,有如下研究方法值得我们注意:布克哈特所贯彻的人性文化整体分析法;斯金纳所倡导的历史语境探究法;斯特劳斯所主张的主流传统政治文化透视法。  相似文献   
9.
:国家即state,原本是封建意义上的词汇,在中世纪晚期逐步被君主国和共和国赋予了多重含义。马基雅维里认为,独立强盛、权力机制和法律秩序是马基雅维里国家观念的三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受到当时君主国家观念的影响,并同共和国的传统有所区分。马基雅维里的贡献在于将国家从权力归属和传统共和主义对至善的追求中独立出来。以权力和法律加以定义,遂演变成为现代意义的政治概念。  相似文献   
10.
马基雅维里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君主论》是其最为有名也颇具争议的代表作。马基雅维里的著作及其政治思想表现出他"不择手段"的"恶",实则是他以"恶"达"善"的政治手段,其主张的君主制只是为实现共和制的权宜之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