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妇女理论与中国发展和中国妇女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可使其更加适合中国妇女发展的国情,契合中国妇女解放的需要,解决我国妇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伴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推进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已有百年历史,在此进程中,随着国情的变化,妇女理论的主题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立足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回答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从何而来、何以可能、向何而去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就需要从党的领导、人的全面发展、妇女理论中国化进程中的媒介、妇女理论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分期和妇女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等五个维度,探究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百年流变。  相似文献   
2.
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国际国内全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既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集中体现和庄严宣示,也是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大任务和根本目标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结晶,又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理论指导。因此,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立足中国国情、研究中国问题、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关注大众需求、回应大众关切、解答大众困惑,乃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张昊雷 《长白学刊》2021,(3):143-149
双重继承法指的是在圆融和合批判继承和抽象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方法。在双重继承的过程中,批判继承和抽象继承是逻辑先后的关系而非时间先后的关系,是共通互补的关系而非相互排斥的关系。双重继承法既能保持文化自省精神,又有力地回击了否定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倾向。通过双重继承法可以充分继承和科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并赋予其时代意义,使之与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相契合,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坚持双重继承法有助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4.
何中华 《长白学刊》2021,(1):142-148,F0002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必须有机地融入中国文化及其传统。因此,从中国国情的角度了解并把握中国文化的特质,对于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学理上的可能性具有重要的前提意义。土地、农民、儒学,既是中国国情的特点,又塑造着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从明清之际的"西学中源"说,到晚近的"马克思主义中源"说,虽然是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某种文化心态的反映,但也从某个侧面折射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创造性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熟谙中国国情。由中国国情所塑造的中国文化背景,在自觉和无意识的双重意义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李张容 《长白学刊》2021,(1):149-15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有特定的实践基础和理论诉求,也有特殊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土壤。因此,从理论上来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向度、理论向度和文化向度的充分展开过程。然而,由于历史上革命任务的紧迫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向度和理论向度充分展开而具有外显性,并得到学界的重点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向度或文化动因问题则相对弱化而具有内隐性,也没有得到学界充足的重视。从近代中国文化发展视角来分析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能够为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提供另外一种面相。以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为例来看,在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逻辑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构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过程中,随着自身对文化民族性关注度的提升而必然要提出的重要概念。在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时代,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提出的文化动因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是认识执政风险、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对执政风险的认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成过程;对执政风险的认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特征。新时期要在全面认识执政风险过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宏观上判断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它寓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所呈现的空间、时间、主体的规定,体现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相互融通关系,表现为其内在的共时性与历时性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政治实践深受"儒表法里"政治文化的影响。为此,需要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内在灵魂四个方面重构韩非子法家政治哲学逻辑框架,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反思对法家学说的传统看法,重新评估其理论价值;在此基础上,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主题,发掘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把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中国化,是百年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全面转轨必须面对的重大历史性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鲜活其内在生命力的必然选择。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人民实践这一历史主题转换的进程中,在方法论上突出向"创新"辩证法的伟大跃迁,形成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党的行动指南,将马克思主义"三大规律"的探索推向了"合三以一"的全新境界。  相似文献   
10.
中国法学在概念分析上有着自己独特的中国性质、中国品格和中国逻辑。也正是这样的概念属性,决定了中国法学在当代或者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所面临的困境仍然是一种现代主义困境。因此,重申并更新现代主义内涵仍然是中国法学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必须面临的发展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