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13篇
中国共产党   24篇
中国政治   28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步尘 《法人》2007,(8):54-55
为什么2007年家电连锁企业动作如此频繁?其战略背景是什么?这一系列动作又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继2006年两起大型并购之后,2007年的家电连锁业依然是大动作不断。先是苏宁公告称将"募集24亿元资金用于250家连锁店发展,及沈阳物流中心,上海、武汉旗舰店购置";接着是剩饭重炒"百思买要收购山东三联";不久传出"国美将募集65亿元资金用于提高运营效率,改善和供应商关系",而"国美即将启动‘百店工程’,实施买断销售,驱逐厂家促销人员"的消息几乎是接踵而至。  相似文献   
2.
何平 《东南亚》2005,(4):50-57
扶南是中国史书提到的一个东南亚古国。中国正史最早提到扶南的是《三国志》,该书卷四七吴书吴主传二记载:“[吴主赤乌六年(公元243年)]十二月,扶南王范旃遣使献乐及方物”。同书卷六十吴书贺全吕周钟离传第十五又记载:“岱既定交州,复进讨九真,斩获以万数。又遣从事南宣国化,暨徼外扶南、林邑、堂明诸王,各遣使朝贡。权嘉其功,进拜镇南将军”。此后,《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及以后一些史书均有关于扶南的记载。对之记载稍详的有《晋书》、《南齐书》、《梁书》、《南史》等。据学者研究,扶南这个国家…  相似文献   
3.
东汉末年,天下分崩,各地军阀混战不休,到公元220年前后,逐渐形成了魏、蜀、吴、燕四分天下的格局。然而,无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没有给予燕国应有的地位,仿佛这个国家根本就没有存在过。拨开历史的迷雾,  相似文献   
4.
正张郃在《三国演义》的篇幅上,是个三流的小角色。但实际上这个人却是个智勇双全的战将,比起三国任何一员排在前列的猛将,都不逊色。可是,《三国演义》奉行的是蜀汉正统,刻意突出诸葛亮。这样一来,三国舞台上的次要角色变成主角,曹魏阵营整体被矮化,张郃这样的,自然就数不上了。  相似文献   
5.
善小而为话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是刘备临终前托孤遗诏的话,妇孺皆知。所谓“善小”,意在小小的善行。惟所行可以称为“小”。行虽微小.善心乃大。一丝“小小”的微笑,给人信心无限:每日一件“小小”的善行.足以广结善缘;  相似文献   
6.
《当代贵州》2011,(8):65
读书故事朱德:读书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朱德好读史书,并且喜欢边读边批注,视读书为一个学习的过程,批判性地吸收其中的经验教训。1939年,他在同美国女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交谈时说:"从《三国志》中,我得到了很多打仗的好经验。"  相似文献   
7.
一本《三国演义》,最让人解气的无非是"张飞鞭杖督邮"这一章.尽管《三国志》和《典略》都证明实际上这是个"冤案",动手"鞭杖督邮"的恰恰是刘备,而老百姓却不太计较"历史的真实"--"谁打也是打,这种家伙谁都打得.""巡视"机构的威严、公信、道义的形象被"鞭杖"得一塌糊涂.……  相似文献   
8.
在韩国,有关中国历史的研究一直以来都相当活跃。汉朝、三国、魏晋隋唐、元代以及近代等几乎每一个中国历史研究领域都涌现出了诸多专家,但对于韩国老百姓来讲,三国的故事最受追捧。  相似文献   
9.
董煜谦 《湘潮》2014,(12):47-47
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益阳十余名文化同仁成立编委会,开始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注译和出版工作。时至1985年初,《史记注译》已经完稿,我们想请时年87岁高龄的家乡史学家、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周谷城题写书名并作序。  相似文献   
10.
高鹏 《各界》2010,(11):46-48
三国志》为东吴人物作传,除孙氏宗室外,写到的第一个大臣就是张昭。张昭曾被孙策比喻为管仲,作为治国的文臣,才干无疑是第一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