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9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利硕 《人大论坛》2010,(12):14-15
每一场关于饮用水安全的战斗都是民生之战,甚至可以说是关于守护生命的保卫战。在过去无数次的战斗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在一边解决一边探索中,2010年的饮水革命同样显得声势浩大,当专家提出“两湖临界点论”时这场战斗以保卫生命之名必将长期而坚定地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2.
沙市,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首批省辖市之一,1994年,荆沙合并,成为荆州市中心城区,国土面积492平方公里,人口61.2万人,其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现代文明气息浓郁,素有"江汉明珠"的美誉。近年来,沙市区委、区政  相似文献   
3.
7月17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许正维率领由省人大环资委及省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执法检查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评法》)和《贵州省红枫湖、百花湖水资源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两湖条例》)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相似文献   
4.
在北京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了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20名农民于1978年12月在严立华家写下的关于分田到户的~纸契约,藏号为GB54563。它成了中国当代史的一份珍贵文物。当年,福建省龙岩地区(现龙岩市)永定县湖雷公社、湖坑公社也发生了“暗中”分田包产到户的事。  相似文献   
5.
2008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大环境,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积极应对各种严峻挑战和困难,国民经济运行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结构继续优化、民生持续改善、价格冲高回稳的良好态势。尤为可喜的是,我省经济逆势而进,不仅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全国,  相似文献   
6.
柯西钢 《求索》2008,(6):227-229
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几次规模较大的移民浪潮。移民由江西、安徽等人口稠密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西迁至湖北、湖南,后又汇合两湖移民一起沿长江和汉江两条水路继续西迁至今汉江上游和川蜀地区,即所谓“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移民始于康熙初期,直到道光、咸丰年间,持续二百余年,累计有数百万人。移民的迁徙一方面带动了迁入地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也使湘楚文化流播至此,形成了今天汉江上游的湘文化区。这些地区的百姓唱花鼓戏,过端午节,湘音湘语,文化体系的方方面面至今都保留着较完整的湘楚文化元素,有别于聚居地的原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江苏省溧阳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与资源、产业相近、旅游相似的台湾南投县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实现了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的考古资料的出现,我们不得不以新的眼光去审视和思考楚文化的源头及荆楚文明起源的问题。本文从城建技术、古城功能、古城的政治经济生活等三方面,对两湖地区史前城建与楚都纪南城城建进行比较分析,认为荆楚原生文化并不落后,为楚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荆楚文明起源的年代也不晚,早在石家河文化甚至稍早时期楚地就已经透射出了文明的曙光。  相似文献   
9.
江凌 《理论建设》2012,(2):87-93
文化性格是一定的文化区域内社会群体长期形成的、共同的、普遍的、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具有历史延续性的价值观念、心理倾向和精神追求,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行为习惯方式。近代两湖地区居民的文化性格主要具有爱国爱乡、崇尚革新、包容开放、讲究务实、机智灵巧、刚悍劲直、尚武好勇、多元并存的特点,近代两湖地区居民文化性格的形成则是由地理生存环境、楚文化传统、宗法血缘传承、明清移民、经济社会发展、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与影响等因素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汪海清 《求索》2008,(8):227-229
成都湖广会馆是由旅居成都的两湖人士修建的一所规模很大的馆所。20世纪30年代,四川军阀刘文辉之兄刘文成凭借武力强占该馆。两湖旅蓉同乡会为此据理力争历时7年之久,终将会馆部份财产收回。成都湖广会馆纠纷之形成与解决,与两湖旅蓉之客居势力与四川土著势力的消长变化密切相关,同时也是“中央势力”和“地方势力”在四川强弱嬗替的结果,是四川政治格局起伏变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