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3篇
法律   12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0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旧制度经济学一直存在方法论上的争论,一般认为旧制度主义者使用的方法论是整体主义的或集体主义的,新制度主义者使用的方法论是个体主义的或个人主义的,但随着它们之间的相互碰撞,二个制度学派互相承认了对方的存在,方法论也随之发展到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方法论二元观,并最后被Agassi等制度经济学家整合为制度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2.
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作为一个解释文化差异的重要维度,广泛的运用在文化心理学中。本文回顾了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心理学内涵,梳理了以往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问卷,归纳了以往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跨文化研究结果,指出了以往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概念界定和测量的过于广泛和混淆、集体主义问卷中的"集体"的意义指向不明确,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厘清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概念内涵、区分集体的界限(细分集体主义为关系集体主义和群体集体主义、借鉴Brewer等人的解读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概念的新模型)。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建立个体主义、整体主义这样一对理想型概念,作为研究西方宪政思想史的框架,从而将西方宪政思想的诞生,描述为两种理想型所代表的各种政治思想相互冲突、不断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2010年连发的五起校园袭击案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学界对此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诸多的分析可分为微观的个体主义取向和宏观的整体主义两种取向,前者以人格心理学的视角为代表,后者则以社会学的社会结构视角为代表.但这两种视角在解释我国当前校园袭击案之类的反社会行为过程中均存在着一定的理论缺陷.基于社会结构变迁的角度,引入挫折攻击分析框架,整合微观和宏观两种视角,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性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西方心理学发展过程入手,通过纵向脉络梳理,分析了西方心理学发展中的个体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6.
当代经济学出于对主流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反思 ,日益重视对制度及其经济绩效的研究。本文从方法论与史的角度考察不同时期制度分析的方法与内容 ,并设想将传统制度分析的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融为一体 ,以促进制度分析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于韵 《行政与法》2012,(9):124-129
私法自治是民法的理念,决定了民法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制度生成。民法的理念决定了民法理论体系的立场是个人主义。私法中所坚持的是个人主义立场,因此决定了个体主义方法论是民法的基本研究方法。自然人与法人是最重要的民事主体类型,是民事主体制度的重要内容。法人是一个组织,但其行为需要由法人机关实施,因此如何合理设计法人法律制度,促使法人内部团体意志有效形成并通过法人机关实现,与第三人实施法律行为参与法律交往,实现法人的利益,同时能够有效约束法人机关,防止其利用代表权谋取私利损害法人的利益,对促进民法体系的完善与成熟,意义重大。本文从个体主义方法论的视角对我国《民法通则》中有关法人人格、法人分类、法人机关等法律制度进行评析并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8.
集体主义伦理观与个体主义伦理观相对,它是中国的一直占主导地位的伦理观,从古代到当代,不乏代表人物,当然西方也有少数代表人物。集体主义伦理观为权利观念的生成和权利制度的形成起到了负面的作用。倡导法治,我们必须充分认识集体主义伦理观的弱点,这样才能为权利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马俊领  刘卓红 《求索》2011,(4):107-109
埃尔斯特以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为基点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所作的批判本身应当受到辩证批判。首先,方法论个体主义是以个体的自私和理性为隐性前提的,这实质上是物化意识的产物;其次,埃尔斯特忽略了马克思并未接受原生态的黑格尔辩证法、而是从实践角度对它进行了批判的事实;再次,埃尔斯特忽视唯物史观重要概念的双重向度,即实证向度和批判向度。要正确理解马克思方法论的非个体主义取向的深意以及与之相关的唯物史观重要思想,就既要看到唯物史观实证特征,又要领会它的批判意旨。  相似文献   
10.
近代民族国家和宪政主义形成与确立,其根源仍然是基督教政治哲学的世俗化,中世纪教会其摄涵与外显的一些宪政萌芽,以及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构成了后世宪政主义的基础,并最终以人权保障的制度型构完成了宪政时代正当性资源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