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2篇
中国政治   5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蒋作宾曾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陆军部次长,于1928年10月出任中国驻德国公使兼驻奥地利王国全权公使,但任期不到3年。他在日记中,一再写到中国外交官在德、奥及其他欧美国家的艰难的、令人难堪的境遇,一再写到他们的困窘和寒碜。  相似文献   
2.
罗屿 《小康》2011,(10):44-45
民国建筑是南京最丰厚的文化遗产和南京民国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古都南京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佚名 《法制博览》2011,(7):18-19
按照惯例,一个国家只能有一首国歌,可是,在我国的民国时期,竟然出现了四首国歌。1912年元旦的时候。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当时,蔡元培任教育部的部长,他立即发布公告,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征集国歌。1912年的二月,国歌就在临时政府的公报上发表了出来,这首国歌的歌词是:“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这是民国时期的第一首国歌,虽然还有些稚嫩,却洋溢着当时的中国人民对新生的民主共和国的热爱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4.
蒋作宾曾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陆军部次长,于1928年10月出任驻德国公使兼驻奥地利王国全权公使。他在日记中一再写到中国外交官在德、奥及其他欧美国家的艰难境遇,一再写到他们的困窘。一位堂堂大国的外交官,在国外穷愁潦倒,诉说无门,只得在日记中一吐为快,这也称得上是外交史上的一桩奇事。  相似文献   
5.
东方明 《检察风云》2013,(10):76-78
排斥异己 不择手段 1938年12月18日,汪精卫在日本方面的支持下,决定出面组建与蒋介石抗衡的汪记“国民政府”。当时,中国沦陷区已有南北两个汉奸政府:北平以王克敏为头子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南京以梁鸿志为首的“维新政府”。  相似文献   
6.
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经过4月广州起义、10月武昌起义之后,爆发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两个月内即有鄂、湘、陕、赣、晋、滇、黔、苏、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垮台。12月,孙中山先生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帝被迫宣告退位。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立了“三民主义”,发动了波澜壮阔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共和制的国家政权一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作为中华民国最早的中央政府所在地,  相似文献   
8.
蒋晶璟 《江苏政协》2011,(11):56-57
<正>今天的"总统府",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办公处旧址,也是国民政府定都南京的所在地。南京国民政府政治体制分为五院,即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当年的民国五院建筑遗存,成为现在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五院的建立,渊源于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构想,但在实际行使职能操作中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百年前在中华大地爆发的辛亥革命,震惊世界,撬动历史。顽固了两千多年的皇权帝制就此被颠覆,民主共和的理想虽屡经波折,却从此汇成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当代中国的诸多巨变和演进,正是发端自那个大变局时代。对于辛亥革命的百年纪念,抵达历史真相的追忆自然必不可少。在本期策划中,既有追溯辛亥革命重大事件、关键人物的宏大叙事,又有以清廷财政窘境和隆裕皇太后个体命运为视角的另类观察。本刊试图为读者朋友提供多角度的历史记忆,重温百年前的风云变幻。当然,纪念不应仅仅局限于回忆,更需要挖掘历史遗产中的精神线索。为此,本刊以一向关注的民主、法制、宪政为基点,试图解析辛亥革命的烈火究竟燃出了哪些重要的制度成果及其浮沉成败的命运。本刊试图探讨的另一个话题,则是辛亥革命所留下的思想遗产对当今中国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有何借鉴意义。本刊期望,从百年辛亥到百年共和,通过这样的追忆和思考,能够超越历史,走向未来,以作为对辛亥革命百年最好的纪念。  相似文献   
10.
《黄埔》2011,(2):64
黄兴,字克强,原名轸,字廑午,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领袖,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当时人们把他和孙中山并称为"孙黄"。黄兴1874年生于湖南善化(今长沙)。青年时入读武昌两湖书院。1902年黄兴被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他到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