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1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3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31篇
外交国际关系   50篇
法律   30篇
中国共产党   166篇
中国政治   208篇
政治理论   36篇
综合类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俄罗斯的权威学术刊物《远东问题》(ПроблемаДальнегоВостока) 2 0 0 5年第 1期登载了一篇关于李随安的著作《中苏文化交流史 (1 937— 1 949)》的书评。这篇书评详细介绍了《中苏文化交流史 (1 937—1 949)》的内容 ,认为它“填补了一项明显的空白”。书评的作者是知名的中国学家阿·热拉霍夫采夫(А Желоховцев) ,他在书评的结尾处写道 :“李随安的这本书以文献为依据向我们系统地展示了很少得到研究的战时苏中两国文化关系的珍贵资料 ,为此向作者致以谢意 !”李随安是我院历史研究所的学者 ,他的著作《…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两党关系恶化。1968年起,中苏边境紧张气氛增加,冲突规模明显增大。“文革”爆发后,台湾当局认为是反攻大陆的“天赐良机”。但是美国对此避而不谈,还有意冷落台湾当局。台湾当局企图寻求新的盟友,苏联也希望借台湾来牵制大陆。在这种背景下,台湾与苏联开始了秘密接触。投石问路1968年10月11日,在东京的一个俱乐部里,名叫维克托·路易斯的英国《伦敦晚报》记者,见到了台湾驻日本“大使馆”新闻参赞卢为,要求访问台湾。但是路易斯持的是苏联护照,卢为鉴于其身份敏感,不敢做主,报告了台湾“驻日大使”陈之迈。陈之迈指示卢…  相似文献   
4.
栾宇滔 《友声》2005,(4):40-40
5月26日.江苏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在南京隆重举行。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源朝、省长梁保华、全国对外友协副会长李小林和江苏省对外友协副会长吴锡军出席了大会。来自澳大利亚、奥地利、阿根廷、加拿大、德国、印度、日本、韩国、黎巴嫩、毛里求斯、荷兰、  相似文献   
5.
王莉丹 《友声》2005,(2):21-21
中国大洋洲友好协会2月 2 3日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礼堂召开了首届理事大会 ,并举行了成立招待会。中大友协的宗旨是增进中国人民与大洋洲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扩大双边交流与合作 ,促进共同发展。理事大会通过了中大友协章程 ,选举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彭云为会长 ,对外友协副会长李小林和民建中央副主席陈明德为副会长。彭会长在成立大会致词中说 ,中国与大洋洲国家和地区在政治、经贸、文教等领域交往密切 ,合作日益增多 ,加强合作符合双方的利益 ,有利于亚太地域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大友协将充分发挥民间积极性 …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理论形成的直接后果是中断了我们党早期正确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和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而这“左”倾错误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中苏分歧日益扩大和中苏论战日渐激烈息息相关。毛泽东认为苏共在“二十大”以后实行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 ,从而断言苏共已“变修”。并以此为鉴戒 ,毛泽东在国内进行“反修防修”的斗争 ,逐步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理论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党对保护环境、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这一重大课题的深刻认识与清醒把握.  相似文献   
8.
马保奉 《党史纵横》2006,(10):26-27
新中国国家元首的第一次出国访问新中国成立两个月,毛泽东就前往苏联访问。这是新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出国访问。照一般常理,这样的访问,会兴师动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次访问名义上是为祝贺斯大林70寿辰,实际成果是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使新生的共和国获得了苏联的巨大支持。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国家元首,于1949年12月6日乘火车离开北京赴莫斯科。他的随行人员只有四人:陈伯达(秘书)、汪东兴(警卫)、叶子龙(机要)、师哲(翻译)。这可能是现代国家元首正式出访时,随行人员少得不能再少的一次了。即使把一个半月后加入主席这次出访…  相似文献   
9.
是"争夺领导权"还是争取平等——论中苏论争的实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中苏同盟关系中,由于中国争当社会主义阵营的"头"而导致双方关系的紧张与对立。对此,作者认为,中国没有争当社会主义阵营的"头",而不平等的党际与国家关系才是中苏同盟关系恶化的实质所在。本文通过对大量史实的梳理,对这一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苏同盟关系被推向顶峰 赫鲁晓夫担任苏其中央第一书记后,中苏关系的发展也随之进人了短暂的“蜜月”期。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各个领域都加强了合作.两国领导人的互访也开始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