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经常用"两袖清风"一词来比喻为官廉洁。关于这一成语的出处,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出自于明代廉吏于谦的《入京》诗:"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其实早在元朝文学家魏初的《送杨季梅》一诗中就已出现了"父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此外,元朝陈基在《次韵吴江道中》一诗中也有这样的句子:"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只不过  相似文献   
2.
凤莲 《政府法制》2014,(34):44-45
(上接本刊2014年11月上旬刊) 于清风 明朝于谦,为人正直,秉公守法,曾写诗以明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后来,在他的家乡,一位叫于仲的县令上任,处处以于谦为楷模,甚至把“清风诗”挂在床前以作醒示,百姓叫他“于清风”.  相似文献   
3.
被一眼看穿的美好未来 公元1405年,五官端正、唇红齿白、体态优良的于谦年满七岁进入小学,这孩子在学校不但成绩好,更难得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深受老师喜爱。江湖上传说某天天气晴朗,戴着红领巾、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一群来自杭州五城区30多所中学的优秀学生代表,手持白菊花,在古筝曲<思贤操>的悠扬乐声中,来到位于杨公堤畔的浙江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于谦祠,共诵<石灰吟>,祭扫于谦墓.  相似文献   
5.
明朝爱国将领于谦在一首咏物诗《石灰吟》中写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借石灰自喻,表述了诗人经受考验,陶冶清白品格和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  相似文献   
6.
阿敏 《现代领导》2004,(9):41-41
于谦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在明代,官做到像他那么大,为政清廉,于国家危难时刻,起着中流砥柱作用的,可以说就他一个,就连那个名气很大的海瑞都没法和他相比。可是,他的结局却很惨,1457年2月16日,他被朱祁镇杀掉。  相似文献   
7.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熟悉明朝的于谦,想必大家都是从这首不朽名作《石灰吟》开始的。其实,于谦不仅把一生廉洁清白和以家国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留在了人间,更是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佳作,成了我们历史文化的瑰宝。  相似文献   
8.
落日余晖中,我又一次站在民族英雄于谦的祠前,感受他“社稷为重君为轻”的铮铮铁骨,体味他“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磊落胸怀,怀想他那“清风两袖朝天去”的清白人生。六百多年的时光已凝缩成一段历史,但历史不会忘记这位力挽狂澜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救时宰相”,不会忘记这位两袖清风的清官,也不会忘记这位以社稷为重却终遭不测的悲壮人物。《明史》写下了“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的赞语,给予于谦很高的评价;清朝诗人袁枚写下了“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西湖重”的诗句,传颂着人们对岳飞、对于谦的敬重。如今杭州人民重修了于谦祠和于谦墓,树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于谦,是杭州人民的脊梁,杭州人民的骄傲。  相似文献   
9.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的《石灰吟》所吟诗句,今天读过中学的国人大约都熟悉。这首诗歌是少年于谦托物言志,但一诗成谶,作为大明的一个关键时刻保卫首都的忠臣,在英宗“夺门之变”后,被杀死在刑场,全家被籍没。真正的“粉骨碎身”了。  相似文献   
10.
于谦治略     
大胆直言 为民请命 于谦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23岁的于谦考中进士,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明代的监察御史仅为正七品。虽是“芝麻官”,无出入朝堂正门的资格,非奏事不得至殿庭皇宫,却有着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