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西文化差异在亲属称谓上的体现及其翻译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亲属称谓不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而且也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汉英两种语言的亲属称谓上有一些共性,但也存在诸多差异。亲属称谓体系的不同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翻译称谓要保证译文精确,使译文能准确传达其意义。  相似文献   
2.
普通话亲属称谓形式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亲属称谓具有区分辈分、性别、同辈长幼、直系旁系和姻亲血亲等特点,据此可以对汉语亲属称谓作出形式化判断;核心称谓、基本称谓是构成汉语称谓系统的基础;从属性亲属称谓所指的年龄、辈分由相应的核心称谓和基本称谓决定;除性别服从尾标记外,用附加法构成亲属 称谓,如果核心语素与附加成分包含相同义素,取附加成分义素,亲属称谓从右省略的现象也与之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3.
黄永华 《前沿》2006,(7):210-212
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着文化。任何语言都有亲属称谓亲属称谓不仅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折射出其民族的文化本质和价值观念。本文将阐述汉、英亲属称谓的不同之处,并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角度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4.
天津方言的亲属称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的方言有不同的亲属称谓形式,反映着不同方言区人民的文化习俗和社会心理。天津方言亲属称谓的使用特点是:(1)昵称形式广泛地存在于父母称子女中;(2)从儿称现象十分普遍;(3)对姻亲关系使用血亲称谓;(4)亲属称谓也用于称呼非亲属关系,成为社交称谓的一部分。亲属称谓的使用原则是:(1)辈分;(2)新资格服从老资格;(3)听话人乐意接受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宗法的特点是:亲属关系拉得远,亲属名称分得细,特别是先生后生要有不同的名称,如兄弟姊妹等。父之父为祖,古称王父;父之母为祖母,古称王母。祖之父母为曾祖父、曾祖母;曾祖之父母为高祖父、高祖母。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景(同“昆”)孙,景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父之兄为世父(伯父),父之弟  相似文献   
6.
女性称谓分亲属称谓、社会称谓和自然称谓三类。女性称谓语的选用应遵循得体原则和尊重原则。在社交场合使用恰当的女性称谓语,在社会交际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汉、苗族亲属称谓文化特征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苗亲属称谓是汉、苗民族制度文化某种层面的反映。汉族的亲属称谓丰富庞杂 ,体现出汉族社会家庭的多分性结构、等级观念、古婚制习俗等 ;苗族亲属称谓共同语较多 ,反映出苗族社会的鼓社制、舅权、姑舅表婚等传统习俗  相似文献   
8.
傣族社会历史文化中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表现在亲属称谓上有明显的特征。 文章对傣族社会历史上最高领主与平民、贵族“翁”与平民,贵族“召庄”与平民3对等级之间亲属 称谓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9.
简论汉语亲属称谓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亲属称谓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特定文化精神的载体,并随着社会演变而变迁。本文将从祈福与暴力、认可与排斥等层面,简单剖析汉语亲属称谓的潜在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王琪著,中华书局2008年2月版黄金贵教授在为该书撰写的《序》中介绍:"本书据古代宗法,立亲属称谓系统:按纵向从上而下分祖先—父母—父系—母系—夫妻妾—夫系—妻系—兄弟属—姐妹属—子女属—后代,共11类。每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