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34篇
工人农民   11篇
世界政治   82篇
外交国际关系   34篇
法律   391篇
中国共产党   483篇
中国政治   675篇
政治理论   269篇
综合类   36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79篇
  2013年   190篇
  2012年   208篇
  2011年   226篇
  2010年   181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214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傅珊 《理论月刊》2006,(7):48-50
人和人性的问题是社会的根基所在。人性论哲学与社会治理的思路密切关联。战国思想家荀子倡“性恶”和“法治”,开辟古代中国两千年礼法合一传统之先河。其间所存在的逻辑演进关系,为当代关于法治理念的思考提供了绝佳的标本。  相似文献   
3.
毕京波 《工会论坛》2005,11(2):68-69
人本管理是广受我国企业关注的一种管理思想 ,但我国多数企业对它的认识较为肤浅。本文结合我国实际 ,从人性假设、个体与群体、契约意识、权变观等新角度 ,就如何实施人本管理 ,怎样有效发挥人本管理的积极作用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4.
在安理会扩大问题上,非洲国家形成了共同立场,要求增加2个具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和3个非常任理事国的席位。这一共同立场的形成有其历史渊源。共同立场再现了非洲国家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保持一致的传统,表现出了非洲国家对现有国际秩序的抗争,表达了非洲国家希望在联合国发挥更大作用的愿望和对自身安全问题的严重关切。非洲的共同立场凸显出在非盟机制下的一致,其能否实现令国际社会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自其产生之日起 ,就不断地进行着两种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为了有效地组织生产以及便于人类的不断繁衍 ,管理活动一直是人类为了特定目的而进行的一项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类自身既是管理活动的主体 ,又是管理活动的客体。因此 ,任何管理思想的提出 ,都是离不开人们对于人类自身本质的认识的。而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们对于自身本质的不同认识 ,都是那一时代、那一民族的人们进行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着重点。因此 ,对于人性、人类本质的认识是我们进行社会管理活动的前提。那么到底有没有共…  相似文献   
6.
钱继磊 《行政与法》2007,3(2):106-108
“以人为本”成为我国新的治国理念。它是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应有之义。本文试图从以人为本的人性论基础角度论述以人为本与人性理论的关系,以更好地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冰冷的手铐、严肃的执法面孔、撕心裂肺的离别哭声,在人们的印象中,这一幕幕似乎总与司法活动相随。如今,传统做法在重庆市检察机关办案中被打破。据近期媒体报道,该院出台新规定,检察人员在侦查过程中,如发现犯罪嫌疑人家中有老人、小孩及病人在场,可暂不进行搜查和抓捕。  相似文献   
8.
西方自然法学家认为,“自然法”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观念,它既包含着我们一般所讲的法律,又包含着规律、权利、正义和理性等涵义。正因为如此,“自然法”是比实在法更神圣、更高级的东西,它既是实在法的基础,又是衡量其合理与否的标准。自然法观念的价值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9.
对创新的哲学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21世纪的时代特征,也是21世纪的时代精神。创新的本质是属人性的发展。创新的历史特征表现为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人类在不断的创新实践中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昌忠 《理论导刊》2007,(6):100-103
上世纪90年代诗歌在读者和社会中的“失魅”与诗歌写作者在诗学立场上的“祛魅”密不可分。“祛魅”本身是有其合理性和建构意义的,只是由于对其极端化和绝对化、甚至扭曲和丑化,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90年代诗歌的“失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