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中国政治   31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7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黄芪三汤调节细胞免疫功能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将1μlβ-淀粉样蛋白(Aβ)1-40(10μg/μl)在立体定向仪下注入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右侧Meynert核复制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治疗组用黄芪三汤灌胃,于4周末观察各组海马区神经肽Y(NPY)、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血清中皮质酮(CORT)含量,胸腺指数,脾脏巨噬细胞数目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NPY的释放减少,血浆中ACTH和血清中CORT含量显著降低,脾脏巨噬细胞数目显著增加(P<0.01)。治疗组NPY的释放增加,血浆中ACTH和血清中CORT含量显著升高,脾脏巨噬细胞数目明显减少(P<0.01)。结论:黄芪三汤可以通过海马-NPY-垂体-肾上腺轴调节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话作为志怪小说文体之一种,应产生于战国中后期。它的兴起,固然有着地理、医药等物质方面的背景,但更重要者,乃在于人们思想信仰上所发生的种种变化。在本文中,笔者即从信仰背景这一方面探讨了话在战国时期兴起的原因,希望对于相关的研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自古英雄出少年.今日热血沸腾.韶华易逝功难成.莫道根基浅.岩上生青松。  相似文献   
4.
杨佩  刘芳名 《协商论坛》2015,(1):71+1-4
连日来,记者被两册立意独特、文字隽永的书籍所吸引,一册名为《词与禅——少时笔记》,一册名为《灵修禅语》,皆出自一位少林僧人之手。立于红尘,物欲喧嚣,心下怅惘,然或于夜阑人静,或于工余间暇,展卷细读,犹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干涸心田。以书为媒,记者一并走进了书作者、少林寺监院释延裕法师的弘法心路。一个冬日的午后,记者来到"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实景地待沟、法师所在的延裕书画院,慕名拜访。当这位身着黄色僧袍的法师,迈着沉稳步伐迎候我们时,其笃定的神情、温和的笑容、清澈的气质,令记者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5.
赵辉 《台声》2011,(8):90-93
采访周传雄源自一次朋友传给我的一首歌,名字叫做《微凉盼记忆》。他知我喜欢苏轼的词,还特意留言说这首歌是以苏轼的《洞歌》为蓝本翻写而成的。听了这首歌才知道歌者是周传雄。实话说,对周传雄有印象没记忆。毕竟一直以来听的音乐大多是西洋摇滚乐、爵士乐和古典音乐。中文唱片听来听去也就是那几张。  相似文献   
6.
李红霞 《求索》2011,(5):188-190
在唐代崇奉道教的文化背景下,唐代众多诗歌多具有隐情思,构成唐诗中独特的隐主题。其主要表现为:唐诗中的隐意识、以隐颂美友人、视中隐之士为"地"三个方面。唐诗中的隐情思,体现了唐代文士逍遥淡泊、傲世脱俗的精神追求,折射出道教文化与隐逸文化在唐代的交融并向世俗化转变的倾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7.
1939年,丰子恺先生因避寇随浙江大学西迁来到贵州遵义,住新城狮子桥南坛巷熊宅寓楼,前临湘水,因引苏东坡改写孟蜀主《洞歌》中“时见疏星渡河汉”句,而名其室日“星汉楼”。  相似文献   
8.
探访仙蒲     
前年参加关于编写《太姥文化丛书》的会议时,有人提出:“林嵩到底是哪里人?霞浦人?有没有可能是福鼎人?”这样的疑问其实挺撩拨人的。  相似文献   
9.
河西 《法人》2014,(7):85-87
正别有红尘外,枝日月长。胡兰成从苏轼的诗句中选了"枝"二字为他的得意大弟子取了笔名。1953年出生于台湾宜兰的枝,原名林慧娥,毕业于中国文化学院中文系。在中国文化学院求学时,结识当时在中国文化学院授课的胡兰成,深受胡兰成赏识,并从其所学。胡兰成,这个和张爱玲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男人,毁誉参半。爱其文才者,推许有加;恨其多情者,怒骂薄情。汉奸?始乱终弃?朝秦暮楚?还是说他是中国传  相似文献   
10.
晚明佛教丛林基于严辨老庄道家之学与金丹道教的方法立场,在当时三教同归的合流思想下,主张与老庄道家之学相融并存,而对明末道教主流道派正一道与全真道,则表现出明确的拒斥态度,视之为非主流宗教类型。面对道教指责佛教只修性不修命的批评,晚明佛教丛林基于佛教心性一元论的基本立场,特别针对全真道所主张的性命双修的丹道炼养工夫展开了思想论辩,阐述了佛教“性本论”的性命不二与道教“气本论”的性命二分之间的义理差异,进而辨析佛教明心见性与道教修身炼性之间的工夫论差异,致使晚明全真丹道趋归佛合宗同修共证的思想融通。晚明佛道之辨的现实效应,同时也使晚明佛教吸收道教修命传统的《功过格》形式,加以佛教化的改造,通过“唯心立命”,强调佛教心性智慧与因果信仰相结合,一并落归于现实世间的劝善教化,参与共建中国社会的道德秩序,对后世民众的佛教修行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