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传统史学话语是中国古代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社会环境、思想文化语境尤其是思维模式的产物.当下研究中国传统史学,首要的是最大限度地破除近现代以来认识论与科学思维主导下的话语系统与思维模式,破除历史认识的"对象化"与历史呈现的"图景化".以感情认识与理智认识融为一体的"体认"作为认识方式与思维模式,可以自然进入中国古代具体的社会环境以及思想文化语境之中,适切"呈现"中国传统史学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
马睿 《政法学刊》2002,19(3):82-84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人类生活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给长期处于出版业“中心环节”的编辑工作带来了新的变化。这就要求处于网络时代的编辑工作者要加强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成为网络时代信息发布的合格“牢门人”。  相似文献   
3.
文化体认是指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社会时期,人们的文化体认是不完全相同的.物质技术的发展、社会交往的变迁、文化结构的裂变和聚合、文明的冲突和会通等,都影响着人们的文化体认.在动态环境中把握文化演绎的基本走向,从人类社会交往中发现文化形态的生灭和沉浮规律,从历史的视野和现实的视角认识文化发展的现状,是文化体认流变带给我们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4.
文化体认是指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和解读。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人们的文化体认是不完全相同的。文化体认的流变,与物质技术的发展、文明的会通和冲突、文化的裂变和聚合等密切相关。我们应在动态环境中把握文化演绎的基本走向,从人类社会交往中发现文化形态的生灭和沉浮规律,从历史的视野和现实的视角认识文化发展的现状,文化体认流变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5.
体认作为熊十力的哲学方法是与主体追求真、善、美之境联系在一起的,由于主体在思维结构上是知、情、意一体,那么对于作为大、全、一的本体性存在的把握方式就不可能是"纯思"的活动。这既不意味着本体是不可把握的,也不意味着本体是不必把握的,而只是说不能用逻辑方式去把握,而需要运用特定的"行"的方式即知、情、意与实践合一的方式去把握。在熊十力看来即为体验型的"体认"或"体证"。  相似文献   
6.
日本当代女作家柳美里于2000年完成的《命》,是一篇备受瞩目和欢迎的作品。作品以私小说的笔法,诠释了爱情、婚姻并不是女性生活的全部,爱情困境往往是女人的魅宝。小说深入思考了生命的本质,在令人感伤的调子里,触及了生命意义、价值和作家的个性体认。自述了她从怀孕到成为未婚妈妈的艰难,和面对以前的情人、自己的恩师"东"生命即将完结时的无奈。强烈地表现了作家渴望通过文字探寻生命的意义的主观倾向,即便是濒临迷茫与虚无之境也在所不辞。从而为柳美里小说风格的形成,平添了一条韵味独到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7.
刘艳 《长白学刊》2012,(5):156-157
正如何实现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广泛认同,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思想政治理论界必须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重大理论问题。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必须由外在认识层面推进到情感认同层面,是一个从自在到自觉再到自为的过程。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核心价值体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个民族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张慧敏 《学习月刊》2009,(20):50-50
以古希腊怀疑主义为代表,人们从对客体认识的怀疑开始.随着对客体认识的深化.思维矛盾凸现.并进而对自身的认识能力产生怀疑。皮浪认为:主体的感觉并不具有认识事物真假的能力.不能以感觉为判断真假的标准.一切判断都不可信.“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后来的古罗马怀疑主义者对主体关于客体认识的真理性进一步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9.
刘坛孝  张承安 《求索》2012,(12):111-113
宗教思维的运行主要通过语言的导向来实现,宗教现象是一种语言现象。宗教语言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其核心内容包括心智的体验性、思维的隐喻性和认知的无意识。体验哲学持语言体认观,认为宗教语言是人脑心智体验宗教语境的主观化产物。宗教语言的建构以隐喻性思维为体验方式,是人脑心智把世俗语言域的某些属性映射到宗教语言域的过程;宗教语言的建构以范畴化为体验手段,是无意识认知在宗教语境需寻求替代依恋对象的过程。宗教语言是反映权势关系的心智网络建构体,权势关系的构建是认知体验的主观化产物。  相似文献   
10.
童中平  粟红英 《求索》2010,(4):122-124
湛甘泉与王阳明在"格物"与"格心"、"天理"与"良知"上进行了激烈论辩,并分别以"随处体认天理"与"致良知"的为学宗旨分庭抗礼,而又互相吸收与借鉴,从而促进了阳明学的不断修正与完善,对明代心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