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9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养气”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一种形象比喻,从孟子所说的“吾善养浩然正气”概括而来。“气”,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本文所指的“气”,是指人的精神状态、道德境界、作风习气。  相似文献   
2.
朱同芳 《唯实》2013,(5):93-94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人一向以读书明理为荣,读书人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书香门第"也就成了中国文化家庭引为自豪的称呼。中国人爱书,因为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读书可以养气"。近几年来,  相似文献   
3.
从朝鲜"奇人吐奇气"、"学诗养气"、"慕圣人气象"、"气骨"等方面分析朝鲜诗论与中国文气理论的关系,可见朝鲜的气论学说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文气理论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取得发展。作为与中国文论同源的朝鲜诗话,在借鉴和学习中国文论和文本(诗词文)的同时,也结合本国文学发展的实际提出了新的观点。这些观点是对传统文论的延续与补充。促进了两国文学批评理论的交流。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神气精。“养气”是我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一种形象的比喻。笔者认为,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应该汲取、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养气”学说中的精华,从“养气”入手,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人格修养。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文气”的哲学基础入手 ,谈到儒道两种“养气”观的不同和在古典文论中的互补作用 ,以及“养气”的方法与途径 ,系统地分析了古代文艺心理学的“养气”观。  相似文献   
6.
"养气"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一种形象比喻,从孟子所说的"吾善养浩然正气"概括而来。"气",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本文所指的"气",是指人的精神状态、道德境界、作风习气。  相似文献   
7.
8.
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提高自身修养和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抱怨抽不出时间读书的同志,说到底是没有将读书学习作为一种生活需要、一种精神追求。因此,唯有视读书学习如饮食而一日不可或缺,做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才能抛开功利、摒弃浮躁,成为一个爱读书、肯读书的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9.
政治家要有浩然正气。浩然之气是什么气呢?概括起来,就是至大至刚。但这至大至刚的气并不是生来就有的,是需要培养的。孟子的养气实际上是养义,只有为人光明正大,才能有浩然正气。为此,孟子提出了“勿正,勿忘,勿助长”的集义养气三勿原则。集义养气,目的是为了做一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而这正是一个政治家必须具备的伦理品格。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士一向都重视道德修养。虽然宋代理学家着力于宇宙论和本体论的建构,可这并不削弱他们的道德意识,而是在更高层面上展开对道德修养的审视。杨时重视个人修养,他的道德修养观有丰富的内涵。他主张革去胜心、循天理,求诸自身内心之诚,并通过精一之功来体验道心,遵循天理之善来致养平和之气,通过居敬的工夫,在坚守道统的同时不断探索、求疑,最终实现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和儒家文化的承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