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读过《三字经》的人都知道刘晏。“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做正字。”  相似文献   
2.
支强 《法制与经济》2009,(14):64-66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力由盛转衰,国家财政支出日趋浩大,如何增加财政收入便成为最重要的任务。唐代中期,刘晏任诸道盐铁转运使期间,对第五琦所创立的榷盐制进行了改革,将直接专卖制改为间接专卖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盐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杨芳相  李广斌 《春秋》2012,(4):48-49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玄宗李隆基为炫耀其"文治武功",浩浩荡荡离开东都洛阳,赴东岳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以告天地。到达兖州时,还未来得及休息,就荐进一位幼童。这位幼童不慌不忙献上一篇《东封赋》,内容都是歌颂玄宗的丰功伟绩事,玄宗遂唤宰相张说当场测试,幼童对答如流,出口成章。这位幼童就是《三字经》中提到的唐朝著名经济...  相似文献   
4.
跳跳 《各界》2010,(8):32-36
刘晏(716年-780年),安士安,曹州南华(山东东明县)人。打小是著名的神童,长大后成为大唐中兴的重臣,可惜被另一才子兼重臣杨炎构陷,偏偏唐德宗李适耳朵软,遂使一代名臣惨遭流放,后被绞死。  相似文献   
5.
陈抗行 《小康》2008,(3):88-88
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他不是单纯依靠提高税收,或直接由官府参与垄断经营,与民争利,而是注重调动民间经营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马立诚 《各界》2010,(8):37-41
历史有时候异常神秘。 一只无形的大手,在唐代中叶撮合了一个难得的机遇,让中国古代史上最杰出的经济改革家、理财家刘晏和杨炎同时登上安史之乱刚刚结束的政治舞台,为破解时代困局大显身手。  相似文献   
7.
郭庆晨 《奋斗》2013,(7):62-62
正时下,不少人都很在意"身份",特别是有些担负一官半职的领导者,更是把身份看得很重。在他们看来,身份就是地位,身份就是权威,身份就是面子,身份就是荣耀,身份就是价值的体现……在有意和无意之间,身份成了一些领导者的"商标"和"品牌",而刻意和彰显身份,则成了某些领导者脱离群众、铺张浪费的一大病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