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6篇
综合类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期创造社小说突出自我意识,注重表现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和心理变化,这种向内的呈示使它们具有一种鲜明而独特的主体性艺术特征。这种特征在小说创作中体现为鲜明的自传色彩,浓郁的抒情性,包含梦境、潜意识、变态心理等内容的大量心理描写。  相似文献   
2.
李兴阳 《理论月刊》2004,7(3):108-111
早期创造社以自处边缘的社会文化心态,新创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独立自主的以浪漫主义为主导倾向的现代小说理论批评体系。在“五四”时期,这是特异于“文研会”等社团的现代小说理论新创,对后来的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史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深远的历史影响。本文对其唯真唯美的小说观念、“自叙传”小说创作论和身边小说、心理分析小说及历史小说等小说形态论作了论析。  相似文献   
3.
王磊 《传承》2009,(13):34-35
郁达夫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让世人缅怀的不仅仅是他惊世骇俗、直抵人心的文章,更是他重视朋友感情、为朋友付出真心的义气。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对自己在诗词方面的才情是颇为自负的。人所共知,在创造社阶段,郭沫若与鲁迅因文字讥诮而屡有冲突。后来,郭沫若与鲁迅冰释前嫌,即将友好联手、并肩作战之际,鲁迅去世了。而郭沫若对于鲁迅的诗文,由衷钦佩。尤其是对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引的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郭沫若更誉之为“大有唐人风韵,哀切动人,可称绝唱”。  相似文献   
5.
在我十二三岁时,也就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一二年,我开始知道“张闻天”这个名字。那时,我哥哥和他的少数进步同学们似乎有一个非正式的读书会,出钱买书的是他的一个家中很有钱但思想很进步的同学。书刊全是革命进步的,文学作品也有,全都放在我们家中。这些书中也有一些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出版的,后者中有张闻天择的书,我似乎翻看过,但我的文学气质太弱,连书名也忘记了。但从此我知道张闻天是个文学家。大概是在1936年冬,我从同一个途径读到了范长江同志的通讯报告集──《塞上行》、《中国的西北角》,不知是其中的哪一本…  相似文献   
6.
在中外文化碰撞融合中起步的中国现代文学,由于他者文化的介入,完成了与古典文学的断裂,从而实现了向现代的转化。因此,外来文学的引进是持久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轨迹的不可小觑的力量。谷崎润一郎就是一位曾较早引起学界关注,深刻影响着我国现代文学创造社作家(如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审美旨趣的日本唯美派大家。本文涉及的另一位作家徐莳是20世纪30年代踏着轻快舞步进入文坛的浪漫新秀,表面看来二人似无联系,因为徐舒既没有创造社作家留学日本的经历,又非谷崎润一郎唯美创作观的追随者。然而这貌似毫不相关的两位作家,却因同类题材的创作成为可以沟通的两极。  相似文献   
7.
初期创造社同人的文学创作贡献给现代文坛的是自我文学的全面拓展。郭沫若融会一切的大我焕发着无穷的浪漫精神,他诗歌创作中的泛神论在本质上是自我思维的体现。郁达夫执著于自我欲望的书写,而张资平则将肉体之我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精神之我到肉体之我,初期创造社三位同人的文学创作恰好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序列,为现代自我主体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刘永辉 《党史文苑》2011,(23):54-56
成仿吾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教育家。20世纪20年代,他曾和郭沫若、郁达夫等人共同创办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学社团——创造社。成仿吾精通多国语言,对中国文学有很高的造诣。1928年大革  相似文献   
9.
李建平 《前沿》2007,(7):229-232
本文对"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文学社团—"创造社"的文学主张、创作实践和革命文学论争,做了简略、剀切的论析。  相似文献   
10.
伟人俗相     
潘国本 《法制博览》2010,(16):60-60
跟朋友闲聊伟人和俗人,忆到了3个片段。 1、与郭沫若等人创办《创造社》那时的成仿吾,狂放,尖刻。他说鲁迅,“有闲,有闲,有闲”的小资产阶级,他评《呐喊》,只推崇“不周山”一文,其余都不在眼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