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法律   3篇
中国政治   6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丁寅 《江淮法治》2012,(1):46-46
日前,《深圳经济特区公民救助行为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下简称《条例》)开始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条例》规定对诬陷救助人行为予以惩罚。  相似文献   
2.
道德冷漠是指对身处困境者缺乏同情,推卸道德责任,拒绝进行援助的道德态度以及行为。亲社会助人行为是“一种有利于他人的助人行为,这种行为不一定给那些施助者带来直接的利益,甚至还可能给他们带来风险。”因此,亲社会助人行为是对身处困境者产生移情,基于内心深处的道德责任.本能地涌起对其施以道德关怀的内在冲动,进而把这种冲动转化为现实的道德救助行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一系列因"助人行为"反被诬陷的案件时有发生。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之中,公民的道德建设尚未完全实现,而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如何运用法律在维护人们正当权益的同时,也引导着道德建设,值得人们去关注。本文介绍了中国古代关于"助人行为"立法、美国《好撒玛利亚人法》以及现行法律对"助人行为"立法的情况,指出了立法层面上的缺陷,进而提出了合理化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助人意愿研究——以T高校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助人行为和助人意愿的培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培养大学生的助人意愿是一项长期和系统的工作.培养助人意愿和助人行为要注意营造一个心境平和稳定、正性情绪浓厚的和谐校园环境;加强大学人文社科类基础课程的教育作用,提供更多参与和学习助人行为的机会;积极发挥朋辈群体之间的有利影响,不断树立朋辈间的榜样行为;提供与助人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法,对不同气质的653名大学生觉知其助人行为影响因素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探索影响助人行为的内外部因素交互作用的具体模式,从而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大学生对助人行为影响因素的觉知存在显著的气质差异;不同气质类型的大学生在各种情境中都倾向选择移情与自我概念两个因素,在不倾向于选择的因素上存在气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时期,利益的分化与侵蚀、观念的多元与错位、社会的发展与阵痛,使得道德的生长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人心也随之杂乱无章的生长了  相似文献   
7.
《上海人大月刊》2011,(11):46-46
今天的社会呈现的信任缺失状态,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于他人尤其是陌生人的助人行为,从一个独特角度透视出社会道德所存在的深层困境和相关社会机制所存在的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8.
助人行为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慧欣 《前沿》2008,(7):156-158
助人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笔者通过对助人行为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发现研究者对助人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上。按照影响因素起作用的方式,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两大类,即直接因素(助人者和情境因素)和间接因素(环境因素)。助人行为是直接、间接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助人行为最终是由助人者来完成实现的,助人者自身因素在助人行为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鹰远 《江淮法治》2013,(5):48-48
见人跌倒扶不扶?这本不应成为困扰人的一个问题。但由于几起"见义勇为反遭诬"的个案广泛传播,令不少人对是否该伸出援手产生了怀疑、甚至是抗拒。近日提请审议的《深圳经济特区助人行为保护条例(草案)》对此作出立法回应。"草案"明确,在没有证据证明的情况下,应当认为救助人不  相似文献   
10.
沈峰 《江淮法治》2011,(21):51-51
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如何谨防助人者成被告?记者日前从广东省深圳市法制办对人大代表建议回复中了解到,深圳市正立法规范此类问题,《助人行为保护条例》已列入市政府2011年度立法工作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