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3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49篇
外交国际关系   26篇
法律   173篇
中国共产党   645篇
中国政治   655篇
政治理论   319篇
综合类   30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158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210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111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竑 《奋斗》2020,(3):8-10
《求是》杂志2020年第2期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创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系统论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力量等问题,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2.
《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蕴涵着习近平同志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精准论述,以及结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正在积极推进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实践所作的严谨思考。它深刻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当年为思考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科学方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性文献,是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的一次建设性对话,其思想精髓对于我们今天自觉发挥历史唯物主义在改革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并通过实践进一步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内涵,从而不断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有着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80周年之后,读田子渝教授、曾成贵研究员主编的《八十年来中共党史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有一种沉甸甸、欣欣然的感觉。作为集信息情报、观点点评和学术创新于一体的综合性述评著作,该书至少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是上作向前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相似文献   
5.
农村建设与发展,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问题,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自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提出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这一主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其进行了探讨。未来社会治理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换言之,应该是由多个治理主体如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或非政府组织来共同促进新农村的构建,通过他们之间的互动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司法精神病学中的观点分歧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瞻培 《法医学杂志》1991,7(2):24-25,43,26
中华医学会于1987年在杭州市举行了第一届全国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之后,我国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工作在全国普遍开展,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理论认识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1989年10月24日~27日在湖北省宜昌市举行了第二届全国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参加代表340名,不但有司法精神病学工作者,而且还有法医及法律理论工作者,可以说是一次盛会,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科学发展观明确要求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讲求科学发展的科学精神,应用于解决当前中国人民所关注的“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或发展观的一个新创造,其特点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引入认识论。因此,各项工作都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所讲的“以人为本”,吸收了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但既不同于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提出的“以人为本”,又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以人为本”,这是体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它不同于“以神为本”,或它的变种,“以大自然为本”,实质是“以自然神为本”;不同于“以官为本”,或它的变种,“以权为本”、“以管理为本”;也不等同于“以钱为本”,或它的变种,“以生产为本”,“以GDP为本”。○“科学发展”是科学观。其核心是尊重和依靠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首先是尊重和依靠历史唯物主义所阐述的历史社会和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价值观和科学观是统一的,两者有时也会出现一些矛盾,要点就在于统筹处理价值观和科学观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要从价值观和科学观的统一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的一系列变化和民族宗教问题发展的形势,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宗教和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和实践氛围逐渐成熟。2007年4月14日-15日,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企业文化研究中心组织部分企业负责人和专家,在浙江湖州市的丝绸之路控股集团会议室召开座谈会,就“和谐企业”与“企业社会责任”话题进行了深入、富有成效的探讨。本刊将座谈会上依次自由发言的企业负责人和专家观点记录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理论与当代》2002,(4):22-22
从词义上看,“与时俱进”一词大约源于《易经》的“与时消息”或“与时偕行”。这是中国古人观察宇宙的运动变化而得出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也像日月的运行盈虚,四时的消长变化那样,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在变化着的宇宙和变化着的社会当中的人,也应顺应这一规律,以变应变,这样才合乎“天道”,从而使人的行动能趋利避害,获得最佳的效益。这也是古代《易经》作者所遵循的最基本的思想,即“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