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1篇
  免费   6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8篇
世界政治   1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3篇
法律   184篇
中国共产党   70篇
中国政治   209篇
政治理论   42篇
综合类   14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本文通过问卷的形式对高职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及意向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并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以培养生产一线进行实际操作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提高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大学生择业难和择业途径的多样化是普遍的话题,最重要的还是大学生在择业前做好这样几方面的准备:了解就业现状,确定自我定位,写好简历和自荐信,练好综合素质,培养抗挫能力。  相似文献   
4.
商标反向假冒行为及其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标反向假冒行为在我国一经出现即引起经济学界及法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关于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激烈讨论。本文着重分析并评价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各项基础性问题,并试图提出自己的见解。一、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表现形式、危害及规制之必要性商标反向假冒行为是指未经商标权利人的许可,将其使用在商品上的商标去除后换上自己的商标,将他人的商品冒充自己的商品出售或拟出售,以牟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根据对商品变更程度的不同,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表现形式呈现以下两种:整体反向假冒,即保持所涉及商品的原样,对其本身不做任何变更,而只是…  相似文献   
5.
以"浙江蓝野酒业有限公司诉上海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一案为切入点,探讨商标反向混淆的基本理论问题.通过介绍国外反向混淆标志性案例,论证禁止反向混淆的正当性,指出反向混淆案件中认定侵权的特殊性,并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探讨应用在软件上的技术保护措施和反向工程的对象、目的、合理使用等问题,厘定技术保护措施和反向工程的适用边界.通过一个典型案例,分析了法律制度的缺位给司法实践所造成的困惑.对软件技术保护措施和反向工程法律规则的构建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焦淑敏 《经济与法》2003,(12):90-91
商标反向假冒,是相对于一般商标假冒之特殊的侵权形式。一般商标假冒侵权行为是指未经商标权人许可,将他人的注册商标冠于自己的产品之上进行销售的行为。商标反向假冒是指不经商标权人许可,将他人产品上的商标标识隐去或除去,冠以自己的商标,或者不冠任何商标而将商品在市场上出售的侵权行为。一般商标假冒侵权是假他人商标之名、行销售自己产品之实,商标反向假冒则是假他人产品良好质量之名、行扬自己声望之实,二者表现形式不同,实质都是商标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8.
在政治经济结构的改革和调整中,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分化与组合,知识分子队伍也出现了新社会阶层,出现了自由择业的党外知识分子阶层,这就为新世纪新阶段的统战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要把自由择业的党外知识分子纳入统战工作的视野,在自由择业的党外知识分子中贯彻好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相似文献   
9.
解构住房反向抵押——一种新型抵押模式的解读与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始自上个世纪80年代,在一些发达国家推行的住房反向抵押,具有明显不同于一般抵押的特点,实属一种新的特殊抵押方式。我国关于住房反向抵押的法律规定,处于空白状态。建构我国住房反向抵押制度具有强大的现实诉求。构建我国住房反向抵押制度应注意多种问题。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过程中,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观念转变相对滞后,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存在建构和误读.在没有清楚界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业率统计指标和数据可靠性存在问题的情况下,断言"就业难"或"不难"都不恰当.认为"高校扩招"和"学生要改变择业观念"是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也是流于表面且不合时宜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