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中国政治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3 毫秒
1.
儒学自清初由中国大陆传入台湾以后,一直没有出现过断裂现象,哪怕是在日本占领时期,在占领当局的民族同化政策压制之下,儒家思想仍然在民间社会中顽强地存在着。1949年国民党去台后,曾在台湾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此举虽然有其十分明确的维护政治统治目的,  相似文献   
2.
战后以来,东南亚地区的华族在经过冷战及其后冷战的历史时期,多半已经在当地政府民族同化政策的不断推行下,完成了民族融合的本土化进程,实现了认同所在国并且成为当地社会中有作用的少数民族群体之一的身份确定。然而,当1997年7月由泰国而遍及整个东南亚地区的金融风暴席卷之时,人们一方面固然看到,  相似文献   
3.
施雪琴 《东南亚》2002,(1):35-40,45
近年来 ,菲律宾穆斯林民族分离运动因数起涉及西方人士的绑架案而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菲律宾独立后 ,南部穆斯林分离武装为建立独立的伊斯兰国家 ,从 2 0世纪 6 0年代末开始与政府军进行了至今长达三十多年的武装斗争。虽然近年来菲律宾政府推行民族和解政策 ,与南部最大的反政府武装“摩解”和“摩伊”签署了一揽子和平协议 ,但事实证明单靠一纸协议很难彻底解决菲律宾的民族分离问题 ,因为由于历史原因 ,分离倾向在南部有十分深厚的土壤 ,而且民族分离武装受当今国际上一些因素的影响 ,民族分离主义、极端宗教主义和恐怖主义这三种势…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由于挪威政府强行推行民族同化政策,许多萨米人被迫放弃了保持自己文化的愿望,已被融入到主流社会中。而如今,萨米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时,多数萨米人却已不看重承认自己的萨米人身份了。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马科斯总统在菲中关系缓和的前提下,打破菲律宾历届政府奉行排华政策的惯例,采取积极的同化政策,放宽华人入籍限制,使菲律宾华侨得以获得公民权,转变为菲律宾国家公民。文化上的侨校菲化政策推动了外来少数民族族群的华族很快融入菲律宾主流社会。从1975年至1985年,在马科斯同化政策的影响下,菲律宾华人社会形态发生了剧变,从侨民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形,菲律宾成为世界上华侨华人融入所在国最好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6.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日据时期殖民当局推行同化政策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殖民当局通过教育进行精神灌输和日语普及以达其同化台湾人的目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但施行于城市之中 ,而且遍布乡间僻壤 ,在殖民当局的同化政策当中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独立之后的墨西哥政府充分认识到教育在国家认同形成中的重要意义,通过教育创立国家认同成为不同党派遵循的共同理念。在经历近百年的努力后,墨西哥政府成功清除了教育领域内的殖民势力与宗教势力,建立了统一的国家教育体系。早期的墨西哥政府将印第安人视为国家认同形成的阻碍,意在通过推广国家教育、禁止使用印第安语等政策将其同化。对文化多样性的否定造成了国内印第安人的持续抵抗。20世纪90年代,执政党重新调整了对印第安人的教育政策,赋予地方社会参与族群教育的空间,促成了当前墨西哥印第安国民教育与族群教育的共荣。  相似文献   
8.
黄幸编译 《台声》2013,(6):76-78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隆隆炮声揭开了日本全面侵华的序幕。同时日本军国主义强化在台殖民统治,大力推行同化政策,作为文学载体的汉语言文字被禁用,文学发表阵地波铲除,台湾新文学运动陷入低谷。  相似文献   
9.
引言查尔斯·科佩尔(Charles Coppel)的学术生涯重点研究20世纪初至1995年间印度尼西亚的孔教史。我们两人都是第一批关注群岛孔教发展的学者,查尔斯较多关注孔教的发展历史,而我则对当代问题较有兴趣。本文主要探讨苏哈托(Soeharto)下台后印尼孔教  相似文献   
10.
据史料记载,回族先民普遍性地说汉语、读汉书、取汉名的时间,应该在明朝以后。自明代开始,封建统治者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同化政策,不许少数民族穿胡服、讲胡语,在封建朝廷的高压之下,回族先民采取了灵活的对策,在取汉名的同时,为了保持回回的特征,还会取一个阿语的回回名,也就是经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